让中华古诗词走红千家万户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全国,“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席卷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几千年来,中国诗词教育在古代长期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但不容否认的是,近几年持有“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诗词”这种疑问的人甚嚣尘上。无疑,如果不能让大家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将步履维艰。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为了让中华古诗词走红千家万户,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近几年,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持续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等大会系列,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教育是关键一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为此应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中国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在经历了英语、奥数等科目的长期“称霸”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前不久,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小幼学校要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各地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为此不断创造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条件,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淡化应试味,更多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逐渐爱上诗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种带有历史烙印的文化载体,古诗词对人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教化作用极为明显,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地为唱响古诗词、让古诗词走进千家万户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这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晚霞时,都会很自然地想起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涵江区委文明办 陈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