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2019.8.5:从“保育员”到“红娘”角色转换 政产学研融合 南安产业广受益

06.08.2019  00:42

从“保育员”到“红娘”角色转换
政产学研融合 南安产业广受益

南安经常组织专家深入产业调研升级诉求

核心提示

在日前召开的南安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南安市委书记王春金强调,紧贴服务企业不松劲,做好产业环境“护航人”,当好转型升级“引路人”。伴随产业升级步伐,政府引领产学研融合的力度更大,效果更显著。从大而全的推荐会到精准点对点对接,从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到设立装备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从入驻科研机构量上的积累到跟踪技术转化的成效落实……当前的南安已形成多部门协同作为,协会各界积极参与,政企合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氛围。□本报记者 王宇静 通讯员 陈鑫炜 黄瑜鹏 吴耀辉 傅刚 文/图
1
各大科研院校 相中南安产业
产、学、研,“”字居中。南安已建立多个校企科研机构,包括沪航集团与兰州理工大学共建阀门研发中心,闽安机械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共建研究所,科恩机器人公司与福建省物联网研究院共建合作联盟,机械科学总院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企业建立中机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安全研究所。
院校与南安企业联合申报的项目也层出不穷,在重大项目申报上,闽发铝业联合院校申报智能车间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机械总院、福州大学与宝峰电子、申利卡、天广消防也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另外,中科院、华中科大、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院校正在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创新创业项目。
各大科研院校相中南安产业,自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服务。不久前,由南安市领导带队,南安市科技局与工信局等多部门一起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高端科研机构考察学习,重点考察机械科学研究院沈阳铸造所,希望引导其在南安落地铸造技术研究院。随行人员说,这样的走访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可喜的是,经过沟通与对接,科发卫浴及精工石材等多家企业已经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开展技术对接。
2 专业对标引导 培育产业实力派
精准对接,源于企业的升级诉求。科发卫浴成立于2010年,企业占地15亩,员工250人左右,去年创造了1.3亿元的产值。作为水暖厨卫产业链条中专注于排水设备的制造厂家,他们深谙精细化管理见成效、科技创新提效益的道理。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齐头并进,从原先三个人看一台设备,到一个人看三台设备,对内研究有效管理办法,对外积极向南安市科技部门传递自动化设备的升级诉求。
精准对接,利于催生更多行业‘隐形冠军’。”南安市科技局副局长洪其升说,早在10年前南安便在泉州区域内较早地落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对标服务光伏电子类企业,吸引了北航、华北电力等高校进驻落地服务。依据苗圃、孵化、加速发展的递进式培育机制,以三年为周期,像保育员一样培养企业生根发展。2015年前后,紧跟产业升级趋势变化,随着与南安签订合作高校数量的增加,他们开始转变思维,给予产业更大自主发展空间,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解企业具体诉求及走出去走访科研机构上。
不拘一格求合作,近期落地海西分院装备所的福建省智能制造创新设计与仿真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杨永泰每个月都往南安跑,经过牵线搭桥,他们正与南安明佳机械科技建立深度合作。“南安明佳诚意十足,双方供求匹配度高。”他说。
一看到科研项目,我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筛选出指向性强的企业诉求。”南安市科技局负责产学研对接工作长达十几年的王宗顺说。“对于产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公共平台的服务效率,集中精力攻克共性技术难题。”从“保育员”到“红娘”的角色转换,职能部门需要做更多扎实专业的调研工作。
3 服务平台升级 瞄准机械装备业
南安市已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等多元投入、共同参与、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市建有12个新型民营科研机构、12家创客空间、8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泉州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前年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大厦设立的南安市机械装备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去年升级为泉州市级,该中心由南安市委组织部主导、联合南安市科技局及南安市装备制造业协会三方力量共同协作,服务面更广,产业升级带动力更足。
提及为何要重点推动机械装备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工作时,洪其升分析称,南安拥有轻纺鞋服、石材陶瓷、水暖厨卫及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在多年的产学研交流对接工作中,他们发现装备制造业系所有产业的共性升级交集点,众多科研项目的对标也来自该行业。“机械装备产业关系各行业制造端升级命门”。南安市装备制造协会会长周泗进介绍说,南安机械装备产业基础雄厚,规上企业达172家。2010年协会成立时行业总产值仅80亿元,去年产值达到580多亿元,抱团协作达成共识。
4
营造创新氛围 倒逼科技落地
受南安市委组织部委派,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茂全在“红娘”岗位上一干就是好几年。他强调说,协会提供行业诉求,企业有发展欲望,科研机构也有产业化需求,他们必须做足服务文章,让专家们把锁在抽屉里的技术拿出来,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服务中心成立之后,每月组织落地的科研专家集体走访企业,在此之前他们还要先走一趟,摸底了解诉求。“磨破嘴皮与鞋底”。将科研机构引进来还要用起来。为此,服务中心创新管理方法,要求落地的科研机构联络人启用APP打卡软件,启动引进与退出双轨运行机制。随着服务中心的升级,服务也再度升级。今年他们告别此前集体走访形式,启用一对一、一对二的精准对接模式;建立专家库,网罗高端科研人才的联络方式及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该库已经有90个专家资源,他们将这些资源定向输送到相应企业;为了确保科研机构的良性运转,为“诚信南安”加码,近日南安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出设置“黑名单”通知,维护科研机构的合法权益,避免企业出现欺瞒、不支付合作费用等失信行为。
高级工程师郑宝利如今还有另一层身份,即服务中心技术总监。“我们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提升服务专业性。”李茂全说,未来他们还将探索建立从立项到实际转化,产学研项目落地周期的阶梯式补助,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加大创新投入。
泉州市中标标准化研究院是最初入驻服务中心的机构,该机构负责人朱斌系新南安人,在南安安家、创业,从装备制造实业到标准化推广,他十分肯定服务中心的工作。“注重成效管理,可谓是抓住产学研合作的核心诉求。”他说,政产学研闭环共赢体系的建立,必将为南安经济腾飞插上“隐形的翅膀”。

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9-08/05/content_491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