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一致性——微课程开发的成功之道
微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之一,目前正迅速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新疆、吉林、湖北等省、市、自治区都已开展微课程实践。未来三年,微课程将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崭露头角。
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即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为若干个微小课程,使之能够适应“云时代”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支持翻转课堂实验,提升教学质量。
微课程的开发方法很多元,从全国各地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范例看,录屏软件、手写板、电子白板、录像、PPT、Pad等应有尽有。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微课程开发,发挥聪明才智,呈现出虎跃龙腾、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但是,也有微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视听一致性问题,不自觉地制造出干扰学习的因素,给学习者自主学习带来了困难。这个问题,要引起微课程开发者的重视。
微课程本质上属于网络课程范畴。网络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可视化。在可视化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协同刺激感知课程内容,形成对课程内容记忆、理解、思考、认可或疑问。胡适先生在《答蓝志先书》中说,拼音文字拼的音是听觉的,拼成的文字是视觉的,其实,说的就是视听一致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外界信息以各种波长的光的形式进入眼睛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信息经初步处理后传递到上级神经中枢,最后到达大脑枕叶,经编码加工和分析处理后形成视觉。因此,“看”是由眼睛和大脑共同完成的。而听觉则是外界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作用于人的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因此,“听”是由耳和大脑共同完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信息接收过程中,五种主要感觉吸收信息的比率分别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肤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觉与听觉占比最大,协同作用后占比高达94%,在学习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微课程开发实践中,当视听刺激基本保持同步的时候,大脑处理视神经传达的信息与处理听神经传达的信息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大脑处理信息显得比较容易,学习者容易在观看微课程的时候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大脑理解、分析、处理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显然,视听协同作用能提高学习绩效。好的微课程,无一不是很好地处理了视听一致性的问题,使视听觉协同作用,互相促进,让大脑反应得轻松自在,事半功倍。
再看那些违反了视听一致性规律的微课程。当声波循序刺激听觉器官的时候,文字、图片等视觉信息不是一一循序地配套出现,而是两行、数行或满满一页地呈现,使一个大脑同时要处理不同步的信息,产生视觉与听觉顾此失彼,信息互相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习者主观非常努力,客观学习效果也只会事倍功半。严重的话,可能什么认知都难以建立。
因此,要想微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必须保证微课程传播中的视听一致性,让视听协同作用于学习过程,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此乃微课程开发成功之道,需要引起微课程开发者足够的重视。切忌盲目追逐微课程的“形”,丢了微课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