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破解“暑期工”难题需要“长期思维”

11.08.2014  19:24

  7月25日中午11时59分,广州大道中山立交桥上车流滚滚。2 0岁的小伙子曾向升从桥上纵身一跃,坠落身亡。这个取名时被父亲寄望“一路向上升”的广西小伙子,刚刚考上大学,在等待录取通知书时,赴东莞打暑期工。7月24日,身无分文的他离开工厂,社会救助站为其购买了当晚9时返乡的火车票。不知为何,他却没有登上这趟列车。其父曾朝轩说,儿子生前多次向他抱怨工厂“黑心”。

  花季少年曾向升之死令人痛惜,同时也再度把日益突出的“暑期工”难题再度摆到了大家的面前,高中生、大学生暑期打工越来越常见,被欺骗、遭歧视、找不到工作、要不到工资等等,不只是东莞有此现象,其他地方同样程度不等地存在。8月9日长沙晚报报道说,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聘一家企业兼职话务员,干了十多天才拿到136元;同一天合肥晚报报道,宿州学院18名大学生与一家校外辅导机构负责人签订实习协议,可35天工作日期一过,却无法联系上该名负责人,工作报酬没了着落。可见,“暑期工”难题已经成了我们必须重视的社会现象。

  毋庸置疑,“暑期工”的特点是打短工,“暑期工”问题的季节性比较强,通常只在暑假中后期凸显出来。不过越发常见、表现各异的“暑期工”问题显然需要用“长期思维”来谋求解决办法,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思路、模式,形成一套完善制度和长效机制,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破解。

  “暑期工”的季节性特点很像中秋时节出现在餐桌上的月饼。每逢中秋节,月饼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令食品。这种节令食品令人们的生活更加缤纷,但却没有哪一家食品企业是一年到头都在生产月饼的。只有到了特定的时段,食品企业才开始生产,这种食物才会进入市场。如何确保时令食品月饼的质量安全可靠?关键在于平时对这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说到底,需要日常生活中对整个食品质量环境的营造。之于劳动力市场,“暑期工”的角色也像是月饼之于食品质量体系,只有建立长效的劳动监察体系,营造合法有序的劳动力环境,才能破解“暑期工”的难题。

  对处于高三阶段和大学时期的学生,每到暑期前学校要把暑期打工的心理辅导、骗局防范、维权知识作为必修课,给学生打好“预防针”,提示、教会他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冷静应对的办法;同时,要建立起对老师牵头、介绍暑期工的规范、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因老师的盲目性导致学生打工无着,或者出于牟取不法利益目的与中介联手欺骗学生现象的发生。

  劳动监察等监管职能部门也要秉持“长期思维”,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论是劳动力中介也好,相关企业也罢,只有加强日常监管、执法,促使守法经营、规范用工常态,对黑心中介和业主露头便打,从根本上解决“暑期工”难题也就有了现实可能;当然作为企业要有长远眼光,不能让眼前的小聪明、小算盘毁了自身形象,影响长远利益。

  就东莞来说,受景气因素影响,用工需求普遍下降,但若是善待“暑期工”,不啻是在培养未来的忠诚员工,一旦经济企稳回升,不但可以避免招工难现象的出现,而且曾经的暑期工可能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何妨着眼未来、从长计议?(南方日报 郭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