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要闻版头条:军地医联体,把医疗资源盘活了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05/31/content_930902.htm?div=-1
去年底,省第三人民医院和福州总医院在全省成立首家由部队医院和地方医院共同组建的医疗联合体。运行近半年来,有效提高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率——
本报记者何海铭
自今年初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几辆专车穿梭在省第三人民医院和福州总医院之间。专车上,除了转诊的病人,还有“赶场”的医生专家。
省第三人民医院地处福州市闽侯县,是成立刚5年的医疗界“后生”,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为特色;而福州总医院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是一家具有近70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前者为省属地方医院,后者是部队医院。去年年底,两家医院在全省率先成立由部队医院和地方医院共同组建的医疗联合体。近半年以来,两院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除了穿梭在两家医院的车和人,技术、理念等看不见的医疗资源也在不断“流动”,将原本配置不均衡的城乡医疗资源盘活起来。
医患双向“动起来”
1月底的一个晚上,家住闽侯上街的老李在家里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不慎一氧化碳中毒,被家人紧急送至附近的三院。入院时,老李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四肢痉挛并伴有呕吐,情况相当危急。
三院急诊接收老李后,在总院值班医生的协助下,对老李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在手术紧张进行的同时,三院与十公里外的总院取得联系,汇报老李的情况,让总院做好后期治疗准备。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老李的呼吸与循环通道成功建立,捡回半条命。随后,三院连夜将老李送往总院,接受进一步会诊。最终,老李脱离生命危险。
“要是往前推一个月,我们可能还不太敢收治老李。”三院领导坦言,处于创院初期的三院,临床、急诊等科室成长缓慢,在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时比较慎重。
万幸的是,就在老李发生中毒的一个月前,三院与总院联手打造的深度融合医疗联合体开始运行。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对三院的薄弱科室,如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外科、骨科等,总院派出专家团队,在三院全天候坐诊。为了保障三院抢救危重疑难患者的应急能力,两院还建立转、会诊绿色通道。
有了总院医生“坐镇”,三院在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时有了底气。
“总院的医生后来跟我说,还好我的插管手术做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老李庆幸地说,医疗联合体让三院周边区域老百姓的健康多了一份保障。
据统计,自医疗联合体组建以来,由三院收治后再转诊至总院的病例近百例,这些病人都得到很好的治疗。
医疗资源“活起来”
近日,在福建工程学院工作的黄女士给三院送来一面锦旗,对该院妇科表示感谢。3月中旬,因为突发宫外孕大出血,黄女士危在旦夕,后被同事就近送至三院,经过三院和总院坐诊专家的联手救治,得以脱离危险。
有了这次经历,黄女士对三院有了新认识,就医观念也随之改变。“以前,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去市区大医院,那里停车难,排队难。而当地医院环境相对宽松,省时省心。”黄女士说。
“其实很多患者的病,完全没必要舍近求远找总院。”参与黄女士救治工作的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雷说,他被派到三院后担任内科副主任,但每周仍回总院坐诊,接待了不少闽侯的病人。
据张雷分析,地方医院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关键在于“软实力”薄弱。“患者一生病就找大医院,主要是冲着专家。”为此,组建医疗联合体以来,总院除了往三院派专家团队,还对三院进行“造血式帮扶”——通过定期讲座、门诊和查房带教、疑难危重症患者会诊等方式,提升三院医生的医疗水平。比如,总院的急诊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普外科、骨科、肿瘤科、内分泌等科室主任和科室骨干每周固定1至3次,分别到三院开展门诊、查房和手术带教工作,同时开展相关业务培训讲座等。
“这对提高我院各级医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快科室人才梯队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和科室的整体医疗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院领导说。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三院在应急能力、急危重病处置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据三院统计,该院的日均门诊数从400人次提升到如今的800人次以上,病床空置率从40%降到5%以下。
相比从医疗联合体中不断获益的三院,总院似乎一直在“奉献”,总院持续投入的动力何在?
“这个医联体是跨区域、不同类别医院医疗资源的一次整合。目前,已形成医院对医院整体共建、病区对病区有效联合、科室对科室相互延伸的全面深度合作模式,实践表明它可以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地方医疗资源利用率。”总院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模式将在全军中探索出一条独具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创新之路,有利于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总院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得到好处,但长远来看必将从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