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视“非遗”传承中危窘
每年春季,湖南浏阳高坪镇,红褐色的泥土中,一种不起眼的植物都会悄然萌芽,这是刚落土两个月的苎麻。在镇上另一头的太坪村,那些成熟的苎麻正被村民谭智祥用纯手工的方式做成一匹匹色泽沉着典雅、质地朴素纯粹的夏布。“打麻、绩麻、浆纱、织布……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然而,这种民间传统技艺,却因为市场价格低廉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1月31日光明网)
非遗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乡愁悠悠的见证。我们常常强调要传承非遗、振兴非遗,不能光有精神层面而忽略物质保障。非遗要传承,如果离开了物质保障,无疑也是一句空话。就如湖南浏阳的夏布,如此纯手工的精湛工艺,因为带着乡土味道,终究敌不过进口的所谓洋布,最后让非遗传承人望布兴叹,落入传承与放弃的两难境界。
非遗传承人也要养家糊口,他们为了非遗传承不能一味地充当苦行僧,他们已经比一般人的人多一份精神追求了,然而,如何不让这份精神追求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对非遗传承的文化账也要细算。毕竟,非遗要传承和发展,也是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范畴,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要破解乡村“非遗”传承之囧,经济、制度等都要前来助阵,这样才能减少非遗消亡的脚步,让珍视“非遗”历史传承成为全社会的行动。、
对非遗传承不能一味地“小众”处理,有时候也可以大张旗鼓地开展,比如有的地方,将非遗编入地方课程,有点地方还专门为非遗搭建文化大舞台,有的地方将非遗传人收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让他们一门心思地在非遗传承上不单纯地看成“稻粱谋”,除了给非遗传承人文化身份证,还给他们足够的经济保障,让他们安心带徒弟、教学生,非遗的市场完全由政府打开,还激励非遗在不同农村社区之间相互流动,这些保护非遗利益的措施一同出台,才能鼓励里面的非遗传人安心传承,外面的人也积极跨进门槛成为非遗的新传人。
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只有重新认识传统非遗与农民农村的关系,才能重新认识非遗的价值,激励更多人深人挖掘非遗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传承发展上继承创新,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让非遗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