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留住农民工“软环境”得跟上

19.12.2016  23:03

  “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安徽省副省长刘莉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推动农民工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质量,让农民工进得来、留得住,增强归属感。(12月5日《人民政协报》)

  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为了留住农民工想了不少办法。有的企业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提供往返车票,不定期、分批组织员工外出旅游等方式,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工在当地有“”的感觉,设法留住农民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的企业为了留住农民工采取扣发一个月工资;有的企业为了省钱,将农民工当成“打短工”的,采取不与农民工签合同。还有农民工子女想在当地就学,得比当地群众多交钱,或需要给予学校赞助、捐款之类什么的。农民工想过“夫妻”生活,连个“夫妻房”都没有。即便是公租房,也是难以就近找到,使住房保障成了问题。如此,在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难以让农民工得到改善,更谈不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能够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在当地,实际上,让农民工成了名符其实的“二等公民”。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工寻机转战他方,也就不在话下,而相关企业则在年复一年“招工难”、“用工荒”的纠结,也在情理中了。

  而如果在“软环境”上着手,真正将农民工“市民化”,情况则会大相径庭。比如,当地政府让农民工在租房、子女就学等方面上与当地群众一样享有同等政策,甚至是倾斜政策,一样享受到一切的公共福利;而相关企业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免除农民工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即: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参保有办法、报酬有保障、维权有渠道、住所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文化、发展有目标。这样,给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农民工在当地有“”的归属感,农民工在当地就会安居乐业。?

  换句话说,只有“软环境”跟上了,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质量,为农民工创造一个“留得住”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才能真正留得住农民工。因此,要想留住农民工,化解“用工荒”的尴尬,“软环境”一定要跟上。(漳平市委文明办 陈开冬)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