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西藏普兰口岸边民的跨国“贸易世交”

25.10.2014  15:57

中新社西藏阿里普兰10月25日电 题:西藏普兰口岸边民的跨国“贸易世交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贡桑拉姆

他爷爷在这里做生意时,我爷爷就在他们家买东西了。”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边贸市场内,土生土长的普兰人丹珠,在老朋友尼泊尔商人迪布的店里买了一包红糖,因为买卖往来,两家人的交往延续了几代从未间断。

普兰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西南角,拥有边境线400多公里,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中国12个三国交界县之一,设有阿里地区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从1982年开始,迪布便来普兰从事边贸生意,和丹珠相识已有32年。

我19岁时就跟父亲来过这里,我爷爷也曾在这里做生意。”迪布用流利的汉语告诉中新社记者。

普兰边贸市场内的商人基本精通尼泊尔语、藏语、汉语、英语和印度语,迪布与丹珠就常常用藏语拉家常,这都源于由来已久的边贸往来。

史料记载,17世纪初,普兰边境主要山口、通道就有了固定交易点,主要是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边民相互交换毛皮、木材、盐、茶等物品。1954年,普兰口岸正式获批开放,1992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与印度的贡吉相互开放的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如今,通往普兰的斜尔瓦通道中国一侧已修了公路,丁嘎、强拉、柏林等通道在中国境内也有了简易便道,以物换物早已成为了历史。

每年6月初,山上的雪融化后,尼泊尔和印度边民便将货物用人背马扛的方式带过边境,再花上300元(人民币,下同)包车,把货物运抵普兰边贸市场。

现在我们带过来的货物品种很多,牧区需要的、普兰民众需要的,还有汉族游客需要的都有,品种多了,生意也会好很多。”迪布的生意近年来蒸蒸日上。

我们每年都期待他们来,他们来了我们就能买到更多的货物。”丹珠说。

待至10月底,赶在大雪封山前,迪布又会将大部分现金换成中国商品带回国销售,不少本地人也做起了迪布的生意,“最受欢迎的是中国白酒。

根据官方政策,尼泊尔和印度边民每天可带5000元的免税货品进入中国境内,且可以叠加,也就是说,如果在普兰呆100天,商人便可以一次性带50万元的免税货品。

我每年的贸易额都在四五十万元左右。”迪布说,他现在可以送后辈去加德满都读书,还在那里买了房子,“不少印度边民也在新德里买了房子。

印度边民比森辛也与丹珠、迪布结识多年,他的父亲曾在普兰经商。比森辛1992年来到普兰,一呆就是22年,“马年的生意最好,来转山的人多,买东西的自然就多”。他希望中印边境的交通进一步改善,以方便带更多的货物来普兰交易。

有统计显示,去年普兰边民贸易互市的全年贸易额已达6600多万元,而十年前的数据仅为650多万元。

迪布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这里有‘神山’、‘圣湖’,从中国内地、尼泊尔、印度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商人也越来越多,店铺都不够用了。

事实上,边贸市场的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以往位于县城半山腰上的老唐嘎边贸市场只有几十间没有屋顶的土房,商人要在屋顶搭上帐篷才能入住。

2003年,中国政府在普兰县城建成含267间商铺的新市场,迪布、比森辛等商人以每间店铺每月600元的低廉租金入驻,结束了钻土房搭帐篷的时代。

考虑到游客增多以及将于明年动工的中尼友谊大桥建成后边境贸易的升温,普兰官方已开始对边贸市场进行新的规划。

可以预期,迪布遭遇的“店铺不够用”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得到解决,丹珠也会在边贸市场结交更多异国朋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