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理财还得补贴子孙 榕不少老年人沦为月光族

10.08.2015  12:50

  “月光族”这个词并不新鲜,人们往往把这个词和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联系到一起。然而,记者近日发现,现在不少退休的老年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成为“月光族”,甚至有的人入不敷出。与拿的不多却享乐不少的年轻“月光族”相比,“月光退休族”的开销有哪些不同?昨日,记者对比进行了调查。

   人情、医疗、保健

   老年人开销大

  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家住金山明星的杨月英老人每天夜里都悄悄来到附近一处交房不久的小区,捡拾业主丢弃的铁片及废旧纸壳。“儿子不让我来捡,我是背着他们来的。”杨月英说,她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到2000元,她有高血压,老伴有冠心病和静脉曲张,每月的医药费得1000元,一家人柴米油盐等开销要500元,这几项是比较固定的开支。不固定的是“红包钱”,有的月份多的高达千元。“按理说退休金节省着也够花,可这两年物价上涨,并且每到节日,儿孙都来,要弄上一大桌菜,一天的花销就不少。马上就到国庆节了,中秋和国庆期间结婚请客的比较多,去年礼金就花了1200元,手头很紧张。”几个月来,她在附近的小区里捡拾废旧物品,已经卖了近千元,虽然不多,还是让她松了口气。

  记者调查了50名有固定收入且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老人后发现,不少老人过得并不宽裕,其中16人表示已成为“月光族”,8人表示入不敷出。

  看病吃药买保健品是老年人的另一大消费。家住晋安河公园附近的林先生表示,他母亲是一名退休老师,经常和一些老人一起去听讲座,或者一起去买东西,一向勤俭的母亲动不动就买回床上用品、保健品、按摩仪……“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有4000多元,这对于一个独居老人来说,生活应当能过得很好了,可是她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林先生告诉记者,小区里不少老人一年几万元的工资,几乎一大半都花费在各种保健品上。

   管完儿女管孙子

   心甘情愿贴钱

  记者采访中发现,支援儿孙也是老年人变成“月光族”的另一重要原因。“我们老人家平时没什么大的开销,能给孙子买些喜欢的东西,也是给儿女减轻负担。”昨日,在万象城内,市民郑依姆买了一件上千元的学习机,她告诉记者,她的朋友都埋怨她不该来给儿孙当“保姆”,搭钱又受累,有时候她也为自己以后的生活犯愁。不过,每当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她心里就只剩下快乐和满足。

  记者在商场内的的儿童和婴儿用品区内看到,有不少老人正在选购商品。老人们表示,除了生活开销,余钱大多用来贴补儿孙了。近日,黑龙江哈尔滨老龄办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该市老年人不舍得为自己花钱,积蓄中用于自己娱乐、健身的费用不足3%,远低于赞助子孙费用占比。

  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61岁的老郑找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加上退休金,他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其中至少一半,是用在孙子小雨身上。“小孙子一岁,每月奶粉钱就快400元,以后还要上幼儿园,花销太大了。我和老伴负责家里的日常开销,还时不时往孙子身上花点儿,每个月都很难攒下钱。”原来,老郑为了给儿子买房贷了款,现在房是到手了,可儿子的工资只够供房,老郑支援儿子后自己却成了“月光族”。“如果不管儿子一家的生活,我自己手头会宽裕些,但现在这样把钱花在儿孙身上,心里才踏实。

   月光”老人内心脆弱

   子女应多尽孝

  采访中,这些补贴儿孙的“月光族”老人虽然享受着和儿孙一起生活的快乐,但心里不免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担心。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咨询师刘旺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倾尽所有,缺乏对收入的合理分配,而且许多老人的危机感不强,自我保护观念比较弱;另一方面是子女们独立生活能力不强,传统的“孝道”意识淡化,“啃老族”现象滋生。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老年人对子女的帮助应适度,子女已经长大,应当承担家庭责任和赡养义务。另一方面年轻人应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自立自强,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自力更生,尽赡养扶助的义务,做到爱亲、敬亲、尊老、敬老。

  健康是很多老年人最为担忧的事情,不少老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健康忧虑症”,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也怕自己生病,会给子女带来负担。而那些保健品推销员也是看准了老人的这种心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子女多和老人交流沟通,加强彼此的信任感,出现类似情况时,老人能接受儿女的劝解;儿女也可以在网络、电视上查找相关案例,让老人多个心眼以防受骗上当。

  “‘月光’老人的心理很脆弱,因为老一辈人都习惯给自己留点备用的钱,以防生病或其他意外开销。”记者从城区各大银行了解到,虽然近几年购买投资产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多数老人仍然采取存款的稳妥方式。理财师表示,物价上涨、儿女生活压力以及节假日的开销,确实对老人尤其是一些低收入老人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老年人学习理财也很有必要,对于他们来说,首先要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收入,避免入不敷出的现象;其次可选择适合自己的短期投资的理财产品,并优先考虑安全性和流通性,以备应急所需。

   (记者 林欢欢 通讯员 马艺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