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蕉城区人民法院探索实践诉源治理工作纪实

07.09.2020  11:01

向西是绵延的山脉,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向东是无垠的大海,在建设新福建战略下焕发着无限生机。山海相依的宁德,既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也因交融的文化使得纠纷的源头治理愈加复杂。

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途上,宁德蕉城法院立足自身职能,主动摆进“社会治理”大格局,在海上架起“枫桥”,在山中唱响“夜调”,为推动形成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诉源治理新实践提供了样本、积累了经验。

一曲山海联奏的和谐曲,在闽东大地悄然传唱。

渔民”法庭   架起“海上枫桥

盛夏的清晨,当鸥鸟衔着晨光飞抵海洋,耀眼了千顷碧波,也苏醒了太平洋西岸最璀璨的港口明珠——三都澳。

作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区,这座海上浮城生产生活的群众最多时将近2万人。人流量大了,船只多了,矛盾纠纷自然也避免不了。

2000年秋季,大黄鱼市场价格剧降,造成三都澳养殖户大面积亏损,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纠纷急剧增多。可群众遭遇诉讼,却要车船劳顿地来城关打官司。一场官司下来,无论输赢,双方当事人身心俱疲。“鱼贱伤人”,养殖户及周边渔村群众以私了方式解决纠纷,致使一些民事纠纷甚至转化成刑事案件。

鉴于此,2001年6月,宁德蕉城法院在三都镇成立全国首个海上巡回审判法庭,法庭实行“人随案走,服务靠前”的便民审判模式。渔民们有了纷争,在“家门口”就可向法官反映情况,进行法律咨询,遇有紧急情况,还可直接联系法官,法官主动上门服务、就地化解纷争。渐渐地,海上巡回法庭的法官们在当地百姓当中有了自己独特而又亲切的外号——“渔民法官”。

令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林敏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2010年新春的一起调解案例。

当年农历腊月三十前夕,漳湾镇南埕村民陈某通前往三都镇寻找老友陈某诠,当夜在老友海鲜楼住宿,可第二天却意外失踪了。由于现场仅留下陈某通的衣物、手机,并未发现尸体,公安推断其落海死亡可能性大。可之后,其家属却与陈某诠因补偿款项问题发生很大争执。

三都海上巡回法庭介入后,了解到陈某通家境十分困难,其妻子与大女儿常年卧病在床,膝下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平时仅靠其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陈某通的失踪,让困顿的家庭雪上加霜。

那时候,我们如果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就要先宣告陈某通死亡,才能主张让陈某诠赔偿损失,前后需要三四年时间。可陈某通家庭情况特殊,及早让家属获得赔偿才能避免矛盾激化。”林敏剑回忆,考虑到此,法庭多次联合三都边防派出所组织双方调解。

摆事实、讲道理、谈法律……经过多轮协调,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陈某诠补偿陈某通家属10万元,后续如发现其并未死亡,则从发现之日起,陈某通家属返还陈某诠补偿款,并按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付款利息。

自海上巡回法庭成立以来,三都镇群众不仅免去‘打官司’涉海渡船的劳顿,还节省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逐渐与公安、边防、海事、民政、海洋与渔业、司法等部门以及沿海乡镇建立起紧密的工作衔接,构建了矛盾隐患排查联席会议、矛盾纠纷联手治理、联动协作等工作机制,解决了以往各部门衔接不力、对接不上等问题。”林敏剑介绍,经过多年发展,该院巡回审判服务目前已覆盖了辖区13个乡镇,群众可以在一小时内得到所需的司法服务,除了支付少量诉讼费用外,其他所有的诉前服务完全免费。

山区“夜调”   调出乡村和谐

海上有海上的做法,山里有山里的特色。

生活在蕉城霍童镇的山里百姓,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司法之光照亮了他们心头。

这不,近日在霍童镇法庭调解下,与陈某达成还款协议的颜婆婆,就向记者讲诉了她与霍童法庭的故事。

三年前,颜婆婆经外甥介绍担保,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3万元养老钱借给了外甥的朋友陈某。未想钱是借了,陈某却以各种理由拖欠不还。无奈之下,颜婆婆带着欠条来到霍童法庭寻求帮助。可法官与颜婆婆第一次找上门时,陈某却并不在家。

那时候我想着,法官都是大忙人,哪里会为了我老婆子的事东奔西跑。”颜婆婆说,没想到法官却联系了陈某,得知他白日都在山上干农活,当即约他在夜晚空闲时一同到颜婆婆家中聊一聊。经过一夜调解,陈某答应了还款。

像这样“夜调纠纷”的故事,在霍童镇并不罕见。每个月,法官们总要抽出几个晚上进村“夜调纠纷、夜谈普法、夜访民声”,将司法服务搬进群众家里。

从2007年举办‘纠纷夜调会’以来,我们就定下了调解不说‘法言法语’,不拘于形式的基调。”霍童法庭庭长王鑫说,法庭还会根据辖区常见的或某个时期、某个区域多发的案件类型,利用夜晚村民空闲时间,采取举办“法律夜谈会”的形式,到山村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教。从土地使用权聊到民间借贷,从婚姻家庭继承谈到人身损害赔偿,从证据的收集保存说到诉讼维权,只要法律热点集中在哪里,夜谈普法就延伸到哪里。

为深入了解民意,法官们还脱下法袍、走出法庭,利用夜晚群众闲暇时“夜访民声”,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当事人心声,全面了解引发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以及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或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的疑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释明、情理辨析。

在宁德蕉城,如“三都海上巡回法庭”、霍童“三夜”工作法等在实践中探索而来的硕果正不断向全区“移植”。蕉城法院紧跟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针对农村群众司法需求,按照辖区依山傍水的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断完善巡回审判工作机制,开展巡回办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普法等工作,迄今建成以霍童法庭、三都海上巡回法庭、洋中山区巡回法庭、七都巡回法庭、交通巡回法庭等5个基点,下设17个村级巡回审判点,服务范围覆盖辖区内16个乡镇的网格化“大巡回审判”工作格局,所有自然村到附近巡回审判点的车程时间都在1个小时内,形成了链接东南西北、覆盖山区海岛的“一小时司法服务圈”。

诉非联动   案结事了人和

2019年2月,诉源治理被最高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纲要”所吸纳,明确列为今后五年人民法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任务。同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主动融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如何精准把握诉源治理的核心内涵,以关照、回应当下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在探索中,蕉城法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前不久,该院诉非联动中心负责人谢梁驱车20多公里赶到三都镇司法所,费了很大工夫,把雇主黄某和工人王某拉坐在一起。

黄某是龙须菜养殖户,雇佣王某参与养殖。去年7月,在加工龙须菜时,王某不慎受伤,导致右手手臂及无名指多处骨折,双方就赔偿款发生争论。此前村委会、镇综治办、司法所也有过多次调解,换了多套方案依然谈不拢。几次调解相继“卡壳”,让王某不愿再继续。就在谢梁赶到前,王某正带着一家老小在镇政府吵嚷,要求解决纠纷。

调解刚开始,王某抵触情绪很重。谢梁敏锐捕捉到王某的担忧,立刻见缝插针地说道:“你放心,我们可以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程序,调解协议由我们法院来裁定确认,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他最后不认账的话,你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王某一思量,平静了不少。经过谢梁几番调解,双方各做退让,最终确定8.7万元的赔偿金额,不久款项也如约打到了王某账户上。

今年3月25日,蕉城法院依托立案庭设立诉非联动中心,作为诉源治理的一个中枢指挥系统,协调指挥诉源治理各项工作,指导推动乡镇、街道、有关部门成立调解组织并设立诉非联动中心联络点。中心在所有民商事案件收件时,尽量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模式解决纠纷。对于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的案件,全部导入诉前调解平台,委派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通知相关员额法官提前介入跟进指导,做好诉调对接和司法确认工作。对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及时予以立案,以达到缓解当事人矛盾,减少源头案件数量的效果。

同时,立足诉讼源头,以诉非联动中心为基础,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通过建设样板调解组织和联络点,指导乡镇街道成立调解组织和联合中院司法行政多元调处中心,实现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机制无缝衔接。

去年以来,该院还在中心城区的30个社区采取“1名员额法官+1名书记员”模式,以定期与随时需要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提供司法服务,预防纠纷的产生。同时聘任94名特邀调解员和22个特邀调解组织,在进行业务培训后,建立与特邀调解员所属地域和擅长领域相匹配的调解分案制度,建立员额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对接机制,加强员额法官对特邀调解员、各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对当事人的释法说理等,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诉非联动推行后,法院案件的审理从高数量向高质量转变、从高效率办案向高效益结案转变。今年上半年,法院委派诉前调解成功711件,立案受理案件数与去年同比下降41.17%,诉源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矛盾纠纷出现在哪里,联动调解就延伸到哪里。”蕉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光说,“联动的关键还是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依靠法院、基层调解员、乡村、司法所、综治办等多方力量,让诉源治理系统化,变成联合行动。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罗晓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