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启生态赏萤之旅 今夏可赴深山看"萤海"

21.05.2014  15:24

  萤火虫。

  夜幕下,漂亮的萤火虫。记者熊波摄

  图为去年5月在咸宁通山拍摄的萤海。付新华摄

萤火虫,提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这首儿歌描述的浪漫情景,今夏有望让武汉伢亲身体验到。

19日晚,中国内地首个萤火虫研究及保护公益组织——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启生态赏萤之旅。本报记者应邀前往咸宁市通山县,实地踏访一处“萤火虫大本营”,目睹了近万只萤火虫“提灯笼”的壮观景象。

万只萤火虫深山“大相亲

40余人的生态赏萤团队,由守望萤火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付新华亲自带队。今年36岁的付新华,潜心研究中国萤火虫已14年,是中国首位专门研究萤火虫的博士。

去年5月一个夜晚,孤身外出寻萤的付新华,在通山县山区偶然发现这处赏萤点。当时,几万只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形成的壮观萤海,让他激动不已。他研究发现,这片长约一公里,宽数百米的狭长山冲,至少生活着7种萤火虫。

19日晚8点,车抵目的地。进入赏萤区之前,付新华要求大家关掉灯光,徒步进入。并强调:不许捕促萤火虫,不许使用闪光灯拍摄萤火虫。如需灯光,由志愿者用裹着红布的手电筒照明,这是萤火虫可以接受的光源。

在蛙鸣和潺潺流水声中,沿着山脚的水泥路摸黑前行,突然,一名志愿者惊呼:“看啦!好多萤火虫!”果然,十几只萤火虫曳着绿光,从水田上空飞过。

越往里走,萤火虫越多。但不少萤火虫只在树木、草丛中明灭,并不起飞。付新华解释,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湿度大,不少萤火虫翅膀打湿了,飞不起来。

见到在武汉消失的武汉萤

稻田上空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不时飞到路边,甚至停在人身上。付新华说,这些都是水栖萤火虫,主要有武汉萤和黄缘萤。

武汉萤是付新华发现和命名的4种萤火虫(另3种是雷氏萤、穹宇萤、三叶虫萤)之一,中国独有的一种珍稀水栖萤火虫。2011年在江夏区被发现后,他按国际惯例,以最早的发现地武汉命名。然而,当年全国大旱,江夏大片稻田枯死,从此,这种萤火虫神秘消失,再也没在武汉出现过。

付新华说,萤火虫有陆生和水栖两种。水栖萤火虫幼虫生活在水中,以淡水螺等动物为食。10个月后上岸,钻入土中结室化蛹,7天后破茧而出,变成成虫。成虫不吃食物,只喝一点露水,其寿命只有7-10天。从虫卵至成虫的各个阶段,萤火虫都可以发光。

成虫发出的光,是求偶信号,不同品种的萤火虫发出的光颜色不一样,有的偏黄,有的偏绿。萤火虫的信号交流,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就是—

萤火虫姑娘发出心跳一样的闪光:“最亮的小伙子,我在这里。”一个萤火虫“小伙子”飞来,落在她身旁。双方于是近距离用闪光交流。“你喜欢我吗?”“喜欢呀。”于是双方步入洞房。之后,即将成为妈妈的萤火虫,会去水边找一块湿润的苔藓作产房。几天后,苔藓上布满了发出微光的萤火虫卵。

有时,姑娘的闪光同时吸引来两个“小伙子”,双方就会比赛闪光,谁的“灯笼”最亮,谁就能赢得姑娘的芳心。

付新华透露,经多年研究,他已经破译了不少萤火虫的光信号(语言),并研究出了一套装置,可模拟雌虫发出的信号,吸引雄虫成群结队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