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论坛】静思堂举行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佛教全球化综合座谈

03.10.2016  21:40


综合座谈一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淑世理想>(左起安虎生先生、江万里教授、德悦法师、常辉法师、明毓法师)


由台湾中华佛教青年会理事长明毓法师主持

佛教在线台湾讯    2016年10月2日上午,综合座谈一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淑世理想>,由台湾中华佛教青年会理事长明毓法师主持,参加与谈的有:佛教在线( www.fjnet.com )创始人暨总干事安虎生先生、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副会长常辉法师、静思精舍德悦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江万里教授共同综合讨论。


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副会长常辉法师发言

常辉法师:何谓“世间善法

常辉法师表示,何谓“世间善法”,行一切善法,而执有“”。“”以同情心、恻隐心付出我的资财,帮助他人,送温暖、献爱心……如是,无明障起,烦恼业生,因有“”故。即是在做了善事,还会滋生烦恼。因此,它是有欲、有求、有漏的世间善法,是建立在“我救助于人”分别意识上的有为善行,是为人天福果,不能究竟解脱。


静思精舍德悦法师发言

德悦法师:“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

德悦法师说,证严上人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信念,服膺印顺导师“为佛教、为众生”之志节,带领全球慈济人,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界。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深信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从慈门入,必能一窥佛门的庄严美妙殿堂;只要能从善门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乐;贫者受之,必能得救而安。“以佛心为己心”,故一眼观时千眼观;能够“以师志为己志”,故一手动时千手动,闻声救苦,实时解难,何异于观世音菩萨之千手千眼。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江万里教授发言

江万里教授:菩萨不离社会,社会需要菩萨

江万里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菩萨不离社会,社会需要菩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个人观念与社会观念越发相互影响,当代汉传佛教必须以佛陀的慈悲本怀为出发点,体证三轮体空为要务,唯有以慈悲本怀,才能心无嗔念,处处以众生利益为考虑,唯有体证三轮体空,才能积极而正确地从事利他大行,致力于社会人心的善念培养,使善念与善心成为善的循环,终于抵至人间即净土的实现。这可说是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未来发展重点。


佛教在线( www.fjnet.com )创始人暨总干事安虎生先生

安虎生先生:践行菩萨道,是汉传佛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安虎生先生在发言中指出,信仰是人类的自然需求,无论是原始蒙昧时代,还是科学昌明的今天,信仰不仅没有消亡,而是更加多元而精微。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自然迎来了空前的挑战和空前的机遇。

与其他宗教信仰不同,佛教信仰不仅是具有理性的特征,而且更加具有实践的精神。汉传佛教不仅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佛教的未来和希望。之所以如此论断,盖因为汉传佛教菩萨道的独特思想体系和入世精神。作为信仰者来说,践行菩萨道,不仅可确保信仰的终极目标,而且在过程中可以不断体证信仰带给自己身心的改变和对于义理的深化理解,所谓以解导行,以行化解,解行合一,终证菩提,从而增强对于终极目标的信心,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践行菩萨道的汉传佛教,更加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感,从而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作为承载信仰的佛教组织,践行菩萨道,对于团体的凝聚力和纯洁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综上所述,践行菩萨道,是汉传佛教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老早在1987年就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链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每个佛弟子的天职。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不断,宗教冲突愈来愈激烈,核武战争可以毁灭全体人类若干次。我们发起世界和平吉祥塔建设活动,旨在呼吁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为人类的永久和平,贡献力量。佛塔所在之处即有佛菩萨、有佛菩萨必定有护法龙天,相信佛法,实践佛法能为人类带来和平与吉祥。


座谈现场


合影留念


综合座谈二: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修行方式〉

综合座谈二:菩萨道与当代汉传佛教之发展〈 修行方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高等研究院宣方教授主持,参加与谈的有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何日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吴有能教授,清华大学中文博士、澳门理工学院学报编辑桑海先生,凤凰网资讯中心总监兼凤凰佛教主编崔明晨女士共同综合讨论。


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主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何日生教授发言

何日生教授:时时利他,时时心念众生、时时无所求地为众生付出,即是清净的源头

何日生教授在发言中说,一切众生,一切因缘,都是菩萨觉悟的契机。佛教之根本大义,“一切因缘生,因缘灭”。而一切“缘起”都是随着“”而转。没有因,就没有外缘的牵引。唯识学倡议阿赖耶识为一切种识,善恶一切的业因种子都含藏其中。第七识,则为自我生成的推力。第九识即为清净智,是为佛智。当外缘与第八识阿赖耶识接触后,就会开始造作各种因缘果报。对于慈济宗门而言,业因在境界中,而佛智的获得一样是在境界中。

证严上人阐述,如果每一个种识在与外界的境接触之际,都能将识转为清净智。亦即当识与缘对应,众生能不以第七识的自我来对应,而是以第九识、佛性的清净智来对应;在每一个缘与识的接触中,不以小爱,而是大爱;不以忌妒,而是赞叹;不以占有,而是给予;不以私我,而是以无私的爱来对应;如此心念,就能常在寂然与清净的佛智之中。

这种见解是实践的、能动的佛教观。临近一切的境界,都把握住清净的心,则一切种识里的业因,就能不断地清除,而转成一切种智。在人世间一切作为,都是以第九识的清净智来应对,则无时无刻不在佛性的愉悦中。时时利他,时时心念众生、时时无所求地为众生付出,即是清净的源头,即是将一切种识转为一切种智的动中静。这是利他实践与佛教终极觉悟的契理与契机。


合影留念


座谈现场细心聆听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