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社会实践变味
25.05.2014 23:24
本文来源: 福州新闻网
有媒体日前报道,福州某职业学校学生在课程实训时,被学校要求推销4G电话卡。学生称完不成任务要被扣学分,打推销电话时常被辱骂。校方则称此举是为了培养学生挫折感。
读罢这条新闻,笔者心中不免生出几个疑团。一是推销电话卡算是市场营销的实践课程,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这个社会实践有其必要性。但据新闻报道,包括人文系在内的其他院系学生也被要求推销电话卡。也就是说,实训课并未依据专业特点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这不禁让人怀疑校方开展此项活动的动机是否单纯。二是实训活动是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的,因为有了企业的影子,难免让人不怀疑当中是否有利益瓜葛。虽然企业负责人称,他们是校企合作,实训活动是半公益性质。但公益的性质体现在何处,是将销售收入作为慈善资金捐出还是另作他用,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仅凭这些推测,并不能断定这所学校的实训课是否真的变了味。但见诸报端的相关新闻显示,一些职业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被钻空子。学生看似在参加社会实践,实则沦为企业低价雇佣的临时工。譬如武汉一高校让学生参加的暑期实践,竟是销售一处旅游景点的门票,且业绩与学分挂钩;更有甚者,桂林一舞蹈职业学校以学生实习的名义,将学校女生送到杭州一夜总会当“陪酒小姐”……这种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实为低价雇佣劳动力的行为,使得社会实践变了味,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践踏,让曾经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失去了纯净的色彩。
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触社会,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这无可厚非,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缘何变为临时工?笔者认为,教育以及劳动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行为的监管不到位,无形中纵容了这种行为。因此,完善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规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监管和责任追究,才能让社会实践“原汁原味”。
(豫章)
【责任编辑:徐匆】【值班编辑:徐匆】本文来源: 福州新闻网
25.05.2014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