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莆田荔城陈国柱故居 重温老战士救国历程

01.07.2015  18:41

根据陈国柱年经模样铸造的铜像

  1926年,中共莆田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在莆田市哲理钟楼宣告成立,同年6月,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从此,闽中地区先在莆田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岁月中,闽中涌现了一批批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革命英烈,为闽中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陈国柱便是著名的莆田籍革命战士。

  

  过陈国柱使用过的书桌

   以教师为掩护,建闽中第一党支部

  陈国柱,字子石,曾用名继周,参加革命后更名为廖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人。陈国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员,莆田地方党组织的创始人。曾历任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辽宁省教育厅厅长、旅大行政公署民政委员会主任、关东行署委员兼文管会主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中央文史馆任办公室主任兼政务院参事,1954年起任国务院参事直到逝世。

  陈国柱,19岁投笔从戎,毅然加入人民军,投入反对北洋军阀的战斗。其不仅有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而且为了寻求革命真理,不惜南下厦门,北上上海,如饥似渴的吸取马列主义先进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月,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的陈国柱,遵照党组织指示,利用寒假时间,以全国学生总会代表的名义,返回家乡莆田,开展革命宣传工作,推动马列主义在莆仙地方的传播。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有关组织决议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党组织的地方“均应努力开始党的组织”。因此年底,党中央代表袁孟冰找陈国柱谈话,“回莆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直接和中央(上海)发生联系”。

  回莆后,陈国柱首先在学生中开展工作。哲理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学校,其决定回到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利用有利校园的环境,着手进行组建党团组织的活动。任教期间,陈国柱以自己的学识、人品、模范行动,赢得了学生的敬重;此外,通过学生在哲理中学和其他中学组织“学术研究会”、“读书社”等团体,介绍进步书籍,吸收学生参加阅读先进刊物,讨论国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物色培养发展对象。

  1926年2月陈国柱经过考察,引荐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等热血青年加入共产党。而这些热血青年后来均成为矢志不移的坚定的革命者。月底,陈国柱召集进步学生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等人,在哲理钟楼二层自己的宿舍内召开会议,会上决定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直属中央领导,自任书记。自此,福建境内,继福州、厦门之后,莆田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团组织,标志着闽中地区先在莆田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这在当时被革命战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

  

  2011年,陈国柱儿子特地从北京带回的木箱,说是其父亲仅有的家当

    转战南北,救国效丹诚

  正如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为其《抗战诗集》作序中所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诗人,而是一个为民族为人民解放作过长期斗争的老战士。

  “每饭勿忘今日苦,还须奋斗为人民”这诗句摘自其被关押在苏州第三监狱期间所作的《狱望》,当时其和战友们被敌人逮捕,陈国柱被判刑1年零2个月。身在狱中的他仍胸怀“还须奋斗为人民”的志向,展现了不屈不饶、顽强斗争的精神。1931年2月,陈国柱刑满出狱,任上海沪西区委组织部长、全国互济会组织部长,跟随陈云从事地下工作。不久,党中央调他到北京,任全国铁路工会组织部长,1933年,因被出卖,他又被捕,被判15年徒刑,押往南京军人监狱。

  国共第二次合作,经周恩来营救出狱,被董必武派往鄂豫皖红军游击队任秘书,“宁辞行路苦?救国效丹诚!”他冲破千险到达河南省,投身抗击日军的战斗。

  1940年8月,他根据上级指示赴延安,先后进军政大学、党校学习,参加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作为党的“七大”代表参加党的“七大”。秋天,他奉命前往东北,参加东北解放战争,他先后任辽北省府委员、教育厅长、旅大民政委员会主任等。

  1949年初随十兵团解放大军进军福建。福建解放后,任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1954年,中央调他到国务院任参事。他尽心尽责,为国事出谋献策。1969年,陈国柱病逝于北京,终年70岁。(本网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朱晓波)

  

陈国柱故居

   陈国柱故居简介:

  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由厅堂、厢房、石埕、围墙组成,为传统五间厢民居,土木结构。2011年由政府拨专款保护修缮,以纪念这位为革命为人民解放贡献突出的老战士陈国柱。2005年列为莆田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展出了陈国柱和他胞兄陈国桢烈士的生平事迹和有关革命文物,是莆田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入党宣誓的重要场所,是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特别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2000年列为莆田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