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莆田是福建的“江南水乡”,莆田人民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荔林水乡特色保护,把城乡河道综合治理作为改善民生的抓手,坚持“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三位一体治河理念,实施堤防建设、污水治理、岸坡绿化、生物净化、引清活水等工程措施以生态方式改良河床、修复河岸、修复河滩、保护水质,持续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建成了绶溪、木兰溪仙榜段、北渠、后卓溪、钟潭溪、伍凤沟等一批集“防洪、景观、生态”河道35条共80多公里,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升理念 流域治理
理念提升。坚持“以安全为基础、生态为根本、景观为形体、文化为灵魂”的原则,全市统筹考虑流域上下游,河道治理从下游走向源头,从重点河段走向全流域治理,从单一防洪走向生态综合治理,从河流治理走向水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化生态理念贯穿于水利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管理全过程,形成水景观、美化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打造水名片。
规划引领。加快河流治理和保护相关规划的编制,有机衔接市政、环保、土地等城市各专项规划,在规划统筹指导下,分期、分段、分片实施。联合市规划局编制完成《莆田市南北洋防洪排涝规划》和《莆田市滨海新城防洪防潮排涝规划》;编制《莆田市城乡水系及蓝线规划》,科学推进水系综合治理和控制保护河道,规范各类涉水建设活动。
分片实施。遵循规划指导逐年逐片推进、全流域治理,原则上先城区后城乡,先生态提升后综合治理,力争五年基本完成南北洋200公里主河道整治工作。
整合资源 系统治理
整合资源。市长挂帅,坚持把单一工程、分散资金、市县资源、技术力量等整合起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尽其责,共同落实资金保障,共同参与河道岸线控制、管理、保护等综合治理工作。
统筹使用。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市场经营运作理念、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使用发改、财政、林业、农业、环保、城建、土地、水利等部门整合的资金,从不同的渠道集中到一个区域来集中发力。
系统治理。以流域水系为单元,集中力量对重要水系、重点河段、敏感区域等进行系统整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防洪生态的关系,在防洪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在生态水系建设中要保障防洪安全,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创新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管理河道,实现水岸协同保洁、管理,维护河湖健康体系,改善城乡水环境。发挥水务集团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对接农发行出台的水利项目个调贷款等优惠政策,共同筹措资金,保障河道治理经费的落实。
因地适宜 生态治理
河道治理与防洪保安结合。坚持防洪安全至上,持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防洪治理,仙榜段、华林段采取堤路结合、岸滩生态改造方式,泄洪通道全线宽达60米,两岸堤路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高控制,确保安全。
河道治理与截污治污结合。坚持治河先治污、后截污、再清淤、再修复,开展清水行动,整治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的畜禽养殖场,集中处理沿岸垃圾,建设雨水管网124公里、污水管网230公里,采取水库生态流量下泄、引清入城等举措,改善内河水质,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内河水系。
河道治理与城市绿道结合。坚持河道互联互通、绿道连线成网,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公园、绿地、绿道、景观、健身等设施建设,构筑亲水戏水平台、休闲栈道,建成“沿河、环湖、通公园”的慢行廊道,配套美食一条街,发展水上娱乐设施,打造莆田“慢生活”。绶溪公园成为全市最大、最美的河滨公园,木兰溪仙游段20公里防洪生态景观成为全市最长的休闲亲水长廊,延寿溪成为全市最大的天然浴场。
河道治理与文化传承结合。坚持保护古堤、古渡口、古桥、古树、古民居等,保留河岸荔枝林带、天然林木,还原“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自然景观,着力挖掘莆田人文元素,规划建设名人雕塑园,留住乡愁,实现河道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重现昔日的水乡古道、荔林水系风貌。
河道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坚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全面开展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拆除40万平方米畜禽养殖场,搬迁一级保护区内20万平方米房屋,实施退耕退果、还林还草,在延寿溪全流域321平方公里范围内禁养畜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造生态林及村庄污水垃圾处理,建设环库生态防污带,改善水环境;持续推进流域综合保护治理,用木桩、抛石防护等生态方式改造和防护岸坡,顺应河势留住沙洲,保住我市特有的土海湿地公园,拓展自然生态空间,留住水草、水鸟。(湄洲日报记者 黄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