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港口发展迈上更高起点

06.01.2015  11:35

在秀屿港木材专用码头,几台塔吊机将木材从货船转移到岸上。(林剑冰 摄)

  

  上月12日晚,从厦门港出发的“方舟17”轮装载着175个标准集装箱,抵达秀屿港码头卸货。

  这是“方舟17”轮在“厦门-秀屿”水水联运通道的首次航行,标志着该条集装箱航线正式升级换代,秀屿港的发展迈上了更高起点。

  据了解,此次升级换代后,新船一次可运269个标准箱,而且航线加密到一周2趟往返,每年运力达到5万个标准箱,是原来的3倍多。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副局长吴玉忠说,此次航线升级拉开了厦门、莆田两市港口深化合作的序幕,为莆田港口发展开拓了新方向。

  时隔半年,再回头看《盐碱地上的木业传奇》《莆田比第一差在哪?》及其所引发的“追赶意识”大讨论,记者发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莆田市不仅从大讨论中收获了港口发展良策,也大大激活了整个城市的临港发展意识,推动了港口合作的进程。

  在大讨论中,莆田市委政研室、市社科联、市港口管理局联合举办主题征文活动,聚焦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活动吸引了全市20多个部门参与,征集到60多篇论文,收到了有关口岸通关便利化、口岸岸线有偿使用与回收、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许多宝贵建议。目前,主办方正将理论成果进行整理,变成一个个助推港口发展的良策。

  

   【新闻回放】

  2013年9月,向莆铁路竣工通车,给秀屿港搭建了通往内陆腹地的铁路大通道。已经拥有全国第一个海运口岸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首个国家级木材加工贸易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的秀屿港,怎样抓住机遇,追赶“第一”?2014年5月8日《西岸观察》刊发了《盐碱地上的木业传奇》,同时配发评论《莆田比第一差在哪?》,报道了10年来莆田市木材进口与木材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秀屿港与海运木材进口第一港江苏太仓港的差距,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报道刊发后,2014年5月12日,莆田市委办以《秀屿港比第一差在哪?》为题,全文编发了本报评论送市领导作决策参考。与此同时,湄洲日报社、莆田市广播电视台等当地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启动“追赶意识”大讨论报道,口岸部门、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纷纷就“如何追赶第一”建言献策,一场席卷全市的“头脑风暴”就此掀起。

  (记者:卞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