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莆田江口这独门技艺 竟是明代宫廷传出的
海峡网3月10日讯(海都记者 李伟强 林养东/文 马俊杰/图 实习生 陈海容)珐琅器的出现、兴起已有700年的历史,历经明、清兴盛时期,曾几近湮灭失传。莆田江口镇林氏先祖在掌握“铜铸胎掐丝珐琅”老技艺后,不仅很好地将该技艺代代相传,且在传承过程中还加以创新,使得古老的技艺重放异彩。如今,“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可与北京珐琅工艺媲美
掐丝錾(zàn)花珐琅工艺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曾盛行于波斯等国家。元朝时“大食窑”工艺,亦即珐琅工艺,开始传入中国。
据《林氏家乘》记述:清顺治四年冬,族人林嵋在兴化城陷之前,事先安排明皇室家眷和御用工匠在江口刘井村林氏百二间大厝内寓居。后兵败明亡,皇室御工就留在江口林氏铸铜作坊里,传授御用的铜铸胎掐丝珐琅技艺,于是,珐琅工艺开始了北艺南传、北工南作的历史。
为了使莆田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能够与北京的珐琅工艺媲美,林氏的第三代传人林学本于1940年3月北上求艺,拜北京梁大勇大师为师,深造这门技艺。于是,林氏这门技艺融合明清两代精华,日臻完美。
林氏工艺独具特色 存留先人精华
目前,林辉是该项非遗的第五代传承人,其儿子为第六代传承人。林辉介绍说,珐琅器的金属主要是铜,此外还有少量的用金、银作胎型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是在铜胎型上将扁薄而匀称的铜丝掐成纹样轮廓线黏合上去,经焊接组成团。在掐好的铜丝纹样轮廓内填充珐琅釉料,经烧结而成。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保留明代工艺特征,品种繁多,以铸胎、鎏金、重器、人物造像等特点,与北京珐琅工艺形成区分标志。
铜铸胎珐琅器由于皇家重视,古代专门由御用监承担管理烧制工作,以满足皇家严格的工艺要求。林氏制作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保留了历代先人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器的精华和核心技艺。
面临传承难 已开启校企合作
林辉通过38年的不懈追求,他多次获得大奖,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传统工艺也在世人面前精美绽放。可如今,该老技艺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如何突破,至今还未有理想的解决之道。
在林辉的记忆中,早期拜师学艺要托关系,行拜师礼,可如今要花钱四处寻找传承人。虽然都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教给学徒,可若学徒没有一定的天赋及付出足够长时间的努力,也难以掌握好该技艺。这正是传承的难点所在。
记者了解到,为了传承该项非遗,林辉不仅与院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还不时外出讲课,传播铜铸胎手工掐丝珐琅非遗文化。“非遗的传承要靠政府、社会支持,只有得到重视,才能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