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道德讲堂专场开讲

09.06.2015  13:24
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道德讲堂专场开讲 - 福建之窗
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道德讲堂专场开讲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ptxw.com

  莆田网讯 5月19日,市广播电视中心道德讲堂专场开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强出席。

  讲堂分话敬业、看短片、诵诗词、谈感想、做点评等环节。利用自编自演舞蹈、演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艺术形式,聚焦莆田广电人敬业奉献的精神。当天,《今日视线》栏目的副主编林丽娴为大家讲述了莆田广播电视台技术员长年默默坚守壶公山发射台、新闻记者风雨无阻赴一线采访报道等爱岗敬业、履职奉献的感人故事。

  林丽娴讲述的题目是《新闻在路上》。她说,市广播电视台有一群“高人”,他们比壶公山还高,因为他们会在需要时冒着浓雾大风爬上60米高度的发射台进行维护管理。从1978年建立电视差转台至今,莆田广播电视台的技术人员一代代接力,担负着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的神圣使命,一守就是37年。37年来,他们与孤独寂寞为伴,忍受各种难以想象的苦难和挑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辛苦我一人、欢乐千万家”的人生真谛和职业操守。

  在山上生活,有着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公路未通前,工作人员不得不徒步送电视节目播出片,轮流挑生活食用品,710米的山巅,两三个小时的路程,那不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信念的挑战。生活用水是通过抽水泵从半山腰峡谷中抽水,高山潮湿、负荷大等原因,电机经常烧毁,每次出现故障,就必须组织人员在暴风雨中下山抢修,还得连挑带扛,协力搬运笨重的电机下山更换。发射机是山上技术人员天天照顾的宝贝,但它噪音大,每当发射机和排气扇开启时,声音就会震耳欲聋,不仅在工作时交流要加大嗓门,比手势,而且晚上睡觉时,耳边都是“嗡嗡嗡”的吵声,常常让人难以入眠。

  在山上有一种“流行病”,那就是风湿病,在山上呆过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半以上都落下病根,腰酸背痛、膝盖关节发炎。但为了工作,他们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壶公山海拔高,温差大。夏天特别难熬,高温高湿,发射机、微波、及电源设备故障率极高,每次维护,工程技术人员都得满头大汗地在机房里检修。每年夏秋两季是太平洋台风频繁来袭的“旺季”。 每一次台风来袭,山上值班人员加固门窗,用木桩顶门窗,用木条防护玻璃,久而久之成为他们拿手的“绝活”。在风雨交加,打雷闪电的时候,工程技术人员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冲出机房,在高高的发射塔上抢修故障。节假日,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重的任务、更高的要求,几十年来,他们很难与家人过一个完整团圆的春节。

  市广播电视中心还有另一群爱岗敬业的模范,那就是新闻记者。2011年9月1日凌晨1点,受台风“南玛都”影响,莆田突降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主城区受淹严重,部分村庄变为泽国,群众生命财产危在旦夕。莆田广播电视台20多名记者在第一时间兵分几路,与武警官兵赶赴一线,冒着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抢拍着全市上下奋力抗洪的画面,记录暴雨无情、人间有爱的感人场景。

  在得知荔城区新度镇沟尾村全村被淹,群众被困时,记者辛平一边联系武警,一边拿着摄像机与同事小郭从台里匆匆出发了。当他们到达现场时,看到沟尾村一片汪洋,洪水灌进屋里,群众都爬到屋顶,当时风大雨大,刮得睁不开眼,水也淹过膝盖,辛平全身衣服都湿透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拍镜头和采访。他们记录了武警和镇村干部帮助受困群众安全转移的过程,还参与救助群众。当天采访回来时,已是中午1点多了,饥肠辘辘,身心疲惫,但他们顾不上这些,依然马上写稿,编片,确保新闻及时播出。

  1998年1月12日,城厢区城郊乡一鞭炮厂发生爆燃,造成两名工人严重烧伤,记者立即赶赴事故现场采访,拍摄了爆炸燃烧后的操作间,当记者刚刚完成拍摄离开那栋房子时,突然身后一声巨响,两层楼的鞭炮厂再次发生爆炸,全部坍塌,成为一片废墟,飞来的碎片把记者苏峰的头击伤了,但苏峰顾不上自己的伤痛,用领带裹住头上的伤口,赶紧报警。在抢拍事故现场的同时,还协助周边赶来的群众一起抢救伤员。

  在新闻采访一线,还有许多女汉子,她们和男同事一样,始终忙碌地奔波在新闻采访的路上。2011年,女记者陈培青为了拍好纪录片《江口“蛎人”》,和同事先后三次随渔民坐敞篷的机帆船出夜海,每次来回大约要10个小时。按照当地渔村的习俗,女人是不能出夜海的,但为了拍好节目,她坚持要去,渔民耐不住她的再三央求,最后只好勉强同意。第三次出海时,兴化湾天气突变,海面上下起了大雨,独桨孤舟,茫茫夜海,豪雨瓢泼,记者们全身都被雨淋湿了,为了拍摄,她们误过了返航的潮汐时间,导致渔船无法返回预定的江口码头,只能转道去福清。上岸后,她们一路跑着去福厦路拦车,冷得瑟瑟发抖,回去后,陈培青马上病倒了,但是经过艰辛的努力,这一部纪录片获得了全省纪录片一等奖。

  几年前,仙游记者站记者采访到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农家妇女林玉琴,她家境贫寒,丈夫又身患残疾,家中仅靠年近八旬的公婆耕种一亩多的土地维持生活。她家的事经新闻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但因为肾源问题,她的病一直无法得到彻底救治。林玉琴每周都要去县医院做血透,每个月医疗开销要花2000元,还不包括其它的营养费等。但记者不抛弃不放弃,经上百次奔走和呼吁,三年多的跟踪报道,前后募得社会各界捐款达30多万元,帮助她克服了困难,最终还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肾源,救活了她的命,也救活了一个家庭。那一刻,记者们高兴相拥,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山是大写的人,人是浓缩的山,无论山上山下,莆田广电人都有着大山一样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作为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没有更多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就是一颗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真心,深知新闻在路上,使命就是命令;新闻在路上,现场就是战场。

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职工表演的舞蹈《在路上

林丽娴讲《新闻在路上》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