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打造“蓝色粮仓”

20.09.2022  15:43

  眼下正是丰收季。14日,碧海无垠,养殖船劈开波浪,停在筶杯岛附近海域。渔民熟练地起筏收笼,捞出成串手掌一般大的三倍体牡蛎,经过简单清理后,1.5万吨肥美多汁的牡蛎将陆续从这里出发,流向各地餐桌。

  莆田“七海二山一分田”,三湾环绕,拥有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已鉴定的鱼、虾、蟹、贝类有769种,目前已形成鲍鱼、花蛤、牡蛎、海参、海带、龙须菜、对虾等多条优势水产品产业带。2021年,全市渔业产值达134.3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2.32%。

  深耕碧海,渔歌高唱。近年来,莆田市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其形式、业态不断发展丰富,广袤海洋正变为“蓝色粮仓”。

  生态效应放大 经济效益凸显

  “这些年,生态好了,鱼类多了,出海时间少了,收入却增加了。”秀屿区南日镇渔民陈亚聪感慨道。

  莆田市是全国鲍鱼养殖、花蛤育苗、鳗鱼生产、龙须菜和海参养殖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早年大规模的近海养殖,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所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

  2018年底,南日岛海域获批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莆田顺势而为,在海底搭建起7.39万空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先后放流1200万尾各类鱼苗。搭建好的海洋牧场不仅形成了稳定生态系统,更具有物种扩繁、资源修复、环境监测和预警等功能。

  南日岛东岱湾外接台湾海峡,海流密集、水交换能力强、水质好,是绝佳的“蓝色牧田”。登上一片黄蓝相间的塑胶渔排,渔排下方的网箱内,成群的大黄鱼循着来人的脚步声,好奇地探出头。

  大黄鱼是一种多年生鱼类,营养价值高,多栖息于较深海区。以往采用普通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光泽差、个头小,品质、成活率也无法与深水养殖相提并论。去年5月,两口2200立方米的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投放到东岱海域,将养殖域推向了8米以下的深水区,且能对抗12级以上风浪。

  “我们投喂的全部是环保鱼泥,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剂,养出的大黄鱼肉质、口感与野生的十分接近。”养殖大户刘庆荣说,一口深水网箱年租金为1万元,大黄鱼的年产量约45吨,产值可达800万元。全新的养殖方式,让先行先试的养殖户享受到养殖设施升级、环境改善、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

  深远海养殖,一直是诸多养殖户的梦想。今年,秀屿区携手省闽投深海养殖装备公司,投资20亿元打造闽投秀屿一号,其搭载波浪能与太阳能结合的发电系统,以及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活鱼传输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设备,是集科研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基地。建成投用后,莆田海洋渔业产业将实现从近海到深远海、从低端到高端、从粗放到精细的绿色转型。

  攻克技术难题 做强优势品牌

  在南日海域的海水网箱里,成群的中华聚集,长长的腕足在水中翻动,宛如盛放的暗色莲花。

  “中华蛸俗称八爪鱼,幼体成活率低,在人工培育过程中,如食用一般的鱼虾饲料,会使其死亡。”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介绍道。

  长期以来,人工培育中华蛸苗种并达到生产性规模,是业内公认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近几年,莆田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进入人工育苗中试阶段,预计很快可达到生产性水平。

  “人工培育中华蛸苗种,最难的在于研制完全适合中华蛸的饲料,这也是我们当下最大的课题,现在正不断对饲料进行改进。”朱友芳告诉记者,今年春季,基地培育出3.5万多只中华蛸苗种,国庆后秋季育苗就要开始,到12月左右,苗种将“入住”海洋牧场进行中间培育,只需半年,平均每只就能长到1公斤。

  “中华蛸全人工育苗的突破将促进莆田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将为我省水产养殖增加一个新的养殖种类,让更多渔民受益。”朱友芳说。

  早在20世纪90年代,省海洋与渔业部门便利用南日岛本土九孔鲍与日本盘鲍杂交,得到如今的南日鲍品种。发展至今,南日岛已成为我国鲍鱼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乡镇最大的浅海浮筏式渔排养鲍基地,年产量约7000吨,产值近9亿元。

  贝类养殖,莆田起步早、育苗技术好,加上海流、水温等自然优势,产业极具竞争力。今年5月,全国首例双壳贝类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项目落地秀屿区。“项目落地,标志着莆田市海洋渔业工作以及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于莆田后续发展碳汇渔业、拓展碳汇交易市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新群说。

  打造“海上田园” 走向融合发展

  初秋时节,位于秀屿区南日镇港南村的海洋文化创意园正加紧施工。该项目总投资3.4亿元,是莆田建设南日岛海上田园综合体的重要一环,将着力打造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宿集群和研学基地。

  聚焦三产融合,莆田投资23.7亿元,以南日岛东岱、浮叶、后叶三个村庄以及周边6000亩海域面积为基础,依托东岱湾景观型休闲渔业示范区、南日岛东部海产品加工园等项目,布局大型海上田园综合体项目。

  “届时将建成集生态养殖、海湾整治、渔事体验、渔业交易、渔业科研、渔业旅游等于一体的‘海上田园’,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全海域海洋牧场。”莆田市南日海洋集团副总经理林捷表示。

  生态牧场建设与能源开发、文化旅游、设施养殖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是莆田打造海洋牧场的关键一步。根据规划方案,下个月,全国首个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深海网箱养殖融合漂浮式海上风机示范项目将开工建设。该项目选址在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周边海域,建设一台漂浮式海上风机,浮体采用三立柱半潜式平台,立柱跨径70米,吃水14米,养殖空间约2万立方米,将配套自动投料机、洗网设备以及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式海上养殖。

  “经过多年努力,莆田逐步探索出‘数字+’‘风电+’‘科技+’等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交出海洋牧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南日岛样本’。”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认为,南日岛全域开发还有巨大潜力,应从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携手打造“蓝色粮仓”。(记者 陈汉儿)

【责任编辑:赵朴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