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做大岁:用最大的节日铭记最痛的历史
黄石镇华东村抗倭纪念祠东镇祠主殿外墙上,保留着400多年前建祠时留下的“石衣”“石饭”。
春节期间,莆田各地举办多种特色民俗活动,节日气氛浓郁。图为涵江区新坡村的挑红盘活动。
东南网3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陈智新文/图)做大岁,是莆田特有的一种风俗,即每年正月初四(仙游县为初五),跟除夕一样重新来围炉、过年,而且比除夕更庄重。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侵犯福建,在农历十一月廿九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掠,许多人外出逃亡。直 到次年正月廿九,倭寇才退出府城,逃亡的老百姓得于二月初二返回家中,掩埋亲友尸体,重建家园。由于当时春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四补过一次年。后来为 了不耽误农时,就把这习俗提前到正月初四实行。此后,莆田人民便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最大的节日背后,隐藏着苦难的历史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华东村小学,与抗倭文物东镇祠连在一起。孩子们每天在操场上玩耍时,都能看到东镇祠后墙上那一排独一无二的石头画。
这些用粗石条嵌入墙体形成的“抽象画”,内容只有两种,衣与食:6个大型的蒸饭桶,26件大小不同的衣衫。“这些石画是为了祭奠在倭寇侵犯时遇难的民众,寄托着丰衣足食的期盼。”东镇祠管委会副主任陈桂荣说。
据《莆田县志》记载,倭寇第一次侵犯莆田是在 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2000多人在平海登陆,明军奋力反击,倭寇大败后仓皇逃走。因明初军力强盛,至嘉靖初约130年间,倭寇未敢犯境。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以后,因边备松弛,倭寇侵扰日渐频繁。此后20年间,倭寇侵犯莆田达15次,几乎年年受倭难。
倭寇犯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这种苦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明史·戚继光传》中记载,当年农历十一月,倭寇围困兴化府城,广东总兵刘显奉命前来剿贼。在倭寇的里应外合之下,兴化府城陷落。这是自有倭患以来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攻陷的府城,城中无论官民都遭到血腥屠杀,遇难者中进士19人、举人53 人、秀才356人,文献名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