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九旬老人忆抗战历史 忆峥嵘岁月

19.08.2015  17:13

   抗战时期,莆仙地区多次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一本泛黄的抗战歌谱,九旬老人的年少回忆,还有那难以忘却的石碑和史料记载,揭露了日军侵略犯下的累累罪行,展现莆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8月15日,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珍藏于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的一本“抗战歌曲印刷品”再次受到关注。这件抗战实物,闪耀着莆田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战的精神。

  记者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张翔的帮助下,从地方文献资料室找到这本“抗战歌曲印刷品”——没有封面,破损严重,属于“手写蜡版刻印油印本”,字体为繁体字。这本历经沧桑的歌谱,总共有50首歌曲,包括《省立莆田中学校歌》(省立莆田中学是莆田一中的前身)、《抗战建国歌》、《三民主义青年进行曲》等,还有一些诗词。《省立莆田中学校歌》歌词中写道:“……远溯自隋唐南湖三先生,开风教,传浃漈……埋头求学问,奋斗纾国难,蔚为民族光。”

  从市图书馆登记捐书录中可以查到,这本抗战歌谱是市民黄劲松捐赠的。由于没有登记电话号码,记者几经周折,才找到黄劲松。

  今年60岁的黄劲松说,这本抗战歌谱是他的岳父傅文林收藏的。他岳父1929年出生在现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在省立莆田中学读初中。这本破旧的歌谱是由省立莆田中学编印的,从跳动音符里,可以看出当时莆田热血青年支持抗战,斗志昂扬。他岳父虽然因为年纪还小,没有上抗日前线,但是一个痛恨日本侵略者的爱国青年,在学生时期就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岳父去当兵,服役期间还生擒过匪首,先后获得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2次。2008年8月27日,他岳父因病去世。根据他岳父生前遗愿,2011年,他把这本抗战歌谱捐献给市图书馆。

  黄劲松说,他家中除了岳父作为普通民众积极支持抗战,他母亲黄玉英也为抗战献力。年届九旬的老母亲时常说起莆田抗战期间的一些事。他母亲小时候在黄石小学读书。为了支持抗日,学校成立抗日演出队,组织师生排练抗战剧。正念五年级的他母亲被老师选中扮演剧中女主角,到街头上演抗日剧,鼓舞民众抗敌决心。

  黄劲松说,黄石作为当时的一个小镇,能够演出抗战剧,足见莆田人民族气节之坚强。他母亲为自己的那次演出,终生感到骄傲,每当提起当年演出,她都会轻声哼起剧中唱词。

  根据黄玉英的回忆,抗战初期,莆田不断遭到敌机轰炸,炸弹落在城关,10多里远的黄石镇都能听到巨响。不仅是县城,连乡下的黄石桥兜的宁海桥也被炸。

  记者从黄玉英老人的口中得知,位于市区北大街边的一座基督教堂内,立着一块石碑,详细记载当年日机轰炸教堂经过。

  记者随后来到该教堂,看到一块抗战实物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公元1939年5月25日下午3:30,天下着蒙蒙细雨,日本3架战机侵犯莆田,对基督莆田大教堂实施轰炸,在教堂围墙内投下3颗重磅炸弹,前庭二颗,后院一颗。其中后院西北角的屋顶被炸倒了一个跷角,前庭被炸所产生的弹坑深一丈、直径3米,弹片削落墙壁4厘米深的花岗岩石头表皮,周边弹痕累累,至今清晰可见。教堂门窗全被震碎掉落,所幸主体结构安然无恙。

  采访时,记者看到一名妇女在石碑前打扫卫生。这名妇女叫蒙秀琴,今年60多岁,在教堂里负责卫生保洁已经15年了。她说,经常有人来这里参观了解当时莆田被日本飞机轰炸的苦难历史。现在这些门前的大石块有的地方坑坑洼洼的,那都是战争留下的痕迹。立这块碑就是让大家牢记历史。

  据《莆田县志》记载,1939年5月25日至31日,日本飞机先后16架次轰炸莆田城区,投弹10余枚,毁坏房屋28间。另据史料记载,莆仙地区最早被日本飞机轰炸的是1937年12月,枫亭太平桥被日军飞机炸毁。1945年8月日本投降,莆田城区放鞭炮庆祝胜利;9月3日,日本无条件签字投降,莆田各界集会游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