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茶园在78万亩 泉州市政府2000万元扶持茶业转型

11.03.2015  12:35

  为推动泉州市茶产业积极转型升级,市政府日前下发《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若干措施的通知》,从2015至2018年,市级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到2018年,在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78万亩、毛茶产量8万吨的基础上,显著提升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亿元的目标。

  □本报记者 吕斯达

  建设5万亩 标准化生态茶园

  “到2018年全市建设完成5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辐射带动20万亩生态茶园建设,财政优先扶持生态薄弱区域和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改造茶园生态环境是政策扶持的首要方面。

  文件鼓励,依托茶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着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加强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完善茶园路网及排灌工程等基础设施配置,建设防护林隔离带,形成“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的良好茶园生态系统。

  推动茶叶精深加工和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依托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推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茶叶分园区的建设契机,每年扶持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茶叶分园区项目,鼓励其他产茶县(市、区)作为示范基地积极申报茶叶分园区项目,不断整合茶产业资源,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8年,全市培育2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2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叶精制和深加工企业。

  建成20条茶叶初制不落地生产线

  由于茶产业也属于劳动力紧缺的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自然属性也依然存在,此次出台的政策对茶叶生产加工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也将进行重点扶持。根据计划,到2018年全市将建成20条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在省级财政补助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助。

  文件积极认同 “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模式,对进入市场的每个农药产品从生产厂家到经销商到农户的全程、双向、即时追溯管理;鼓励推广“德盛茶叶农残安全控制体系”模式,建立以户建档、配方用药、统防统治控制体系,达到安全可控、节约成本、增产增效。通过深入开展茶叶“三品”认证工作,持续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到2016年底将茶叶类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

  打造“休闲茶叶庄园”旅游新业态

  “大力支持茶叶品牌建设,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培育和创建驰名商标,支持‘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等优势区域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文件要求加大茶产业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引导更多的经营主体申请茶产业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扶持农业合作社申请茶产业集体商标,对新注册的茶产业地理标志商标每件给予10万元奖励。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积极推进茶产业驰(著、知)名商标培育、申报和认定工作。对工商部门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此外,大力挖掘、保护、利用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整合发展,抓住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注入创意元素,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把本区域内较大规模的“休闲茶叶庄园”集群成带,打造“休闲茶叶庄园”旅游新型业态,市级财政对获得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休闲茶叶庄园给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