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杂牌军”英勇抗日 组织敢死队血战苏州河

07.07.2015  13:04

  淞沪战场中国部队坚守阵地(资料图)

  抗日部队奋勇反击(淞沪会战资料图)

  赴淞沪前夕卢部团长杨作源等人合影

  卢兴荣年轻时的照片

  尤溪紫阳公园内的纪念淞沪抗战的浮雕

  紫阳公园内的纪念淞沪抗战的浮雕说明

  战士用机关枪扫射敌机

  卢兴荣女儿展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纪念章

  闽人抗战之淞沪会战

  前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才过去一个多月,在淞沪地区就展开了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役持续时间3个月。

  虽然在精锐尽出的80万中国军队中,来自福建尤溪县的卢兴荣所率五十二师被认为战斗力低下、杂牌中的杂牌,且有着地方军阀的出身,但这支来自八闽的部队战场表现非常英勇,即便在鬼子的飞机重炮轰炸之下最后几乎全军覆没,但他们用大刀也杀敌过千……

  4700余官兵参战,惨烈到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400余名伤员和部分后勤人员。

——郭亮

  混在逃难的人流中,对于身为军人的杨忠国来说异常狼狈,头顶不时掠过的敌机、炮弹,一再唤醒他战争的恐惧,走小道翻山丘,“两天两夜后,才从上海战区脱险”,“走了一个多月,才回到尤溪老家”。

  2015年5月23日早晨,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大埔山半山腰一间红色民房内,81岁的杨国铭向东南快报记者转述了父亲杨作源的战友杨忠国,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期逃离战场经历。而彼时,杨忠国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312团的后勤负责人。

  因为战争的影响,“他的反应变得有些迟钝”,杨国铭回忆,杨忠国回忆起团部作战时常潸然泪下,“中国士兵很勇敢,战斗意志高昂,但装备跟不上”,很多士兵,在日本人的一轮炮击之下,都被炸死。

  据说杨忠国回到尤溪时,很多参战的尤溪子弟的家属向他探询亲人生死,而问完出来都是失声痛哭。次年为告慰阵亡将士,“纸钱通宵烧,把天空都烧红了。

   惨烈战役

   大刀敢死队突围苏州河几乎全部阵亡

  1937年11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312团的团长杨作源接到上级命令,需率部突围苏州河畔,向南京方向撤退。

  “……前面就是有枪林弹雨,你们也得往前冲,不准后退一步”,杨作源做战前动员令时,对着与敌人厮杀后仅存的六百多名士兵喊话。他以家国之论,触动士兵,但这也是312团在淞沪战场上的最后一次动员令。

  时年35岁的杨忠国也参加了那次战前动员令,当时所有士兵,除执武器以外,背上还绑着一把大砍刀。

  部队开拔到苏州河畔作战时,离前线10公里开外的后勤部里,杨忠国仍能听到刺耳的枪炮声,以及日本军队不停诱降的高音喇叭。不久,从苏州河畔附近逃难而来的居民告诉杨忠国,312团几乎全部阵亡。

  杨忠国曾回忆,当时杨作源率领的团部不听日本人的诱降,冒着炮火顺利冲过敌人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快冲到第二道防线时,日军的飞机临近扫射,重炮轰击,“开过去的坦克也压死不少人”,团长杨作源身负重伤。

  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文史爱好者丘山石(笔名)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据从前线幸存的士兵回忆,当时为了不被日军生擒,杨作源让警卫员开枪将自己打死,警卫员不从,他便举枪自杀,与全团六百多士兵一起壮烈殉国。

  此时,中国军队的撤退已经失去秩序,杨忠国给了逃难的市民一些盘缠,换上了便衣,一个多月后返回了尤溪老家。

   为阵亡将士普度纸钱把天空都烧红了

  杨作源战死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尤溪县杨家,当年杨国铭才四岁,家里还有三个兄弟,1937年底,当时的尤溪县政府给杨家600块银元的抚恤费。

  次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请法师在城关关帝庙连续做了七天七夜的普渡。

  “当时我哥去了,纸钱通宵烧,把天空都烧红了”,杨国铭说,他父亲早在得知部队将开往淞沪战场之前,便提前将家人安置回尤溪老家,并告诫妻子,“马上就要上前线了,不管自己有没有回来,都要把子女抚养好”。

  杨国铭日后通过母亲回忆,那时的杨作源去意已决,面对妻子的挽留他回应,“先有国后才有家,把日本打败了,我们就能回家,打不败的话以国家为重,我还是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