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奥义添新典 苦心孤诣传斯文——汤一介先生与《儒藏》

26.09.2014  16:15

9月9日晚,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总编纂汤一介先生辞世。汤一介先生生前主持的几项学术文化工作大多已完成或正在顺利进行,唯独他生前最为关心的重大学术项目——“《儒藏》的编纂与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但离最终完成还相差较远,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一件大事。

儒藏》编纂的缘起与进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汤一介先生就提出了编纂《儒藏》的设想,但由于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这一设想当时未能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研究的深入,他于本世纪初重提编纂《儒藏》的设想,并设计了初步方案,得到了季羡林、张岱年等老一辈学者的支持。2002年11月,汤一介先生主持召开了“北京大学儒藏学术研讨会”,充分讨论了编纂《儒藏》的可行性、必要性及价值等问题。此后,又多次召开规模较大的讨论会、论证会,最后以北京大学的名义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教育部于2003年12月下达了批准立项的通知。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领导下,在汤一介先生主持下,“儒家文献整理、编纂与研究”这一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正式启动,其最终成果名为《儒藏》。季羡林先生任首席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任工程首席专家和《儒藏》总编纂(此外还有三名总编纂:庞朴、孙钦善、安平秋)。后来,北京大学又成立了“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汤一介先生任中心主任。

儒藏》工程自2003年立项以来,包括正式启动前近一年的筹备工作,已历经10余年。由于儒家文献卷帙浩繁,为求时效和有序进行,《儒藏》的编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选取历代有代表性、影响大的典籍编为“精华编”,第二步则是在“精华编”基础上扩展为“全本”《儒藏》。《儒藏》“精华编”共收录儒家的传世文献和出土简帛文献500余种,编为282册;同时收录韩、日、越三国历史上以汉文撰写的儒家文献150余种,编为57册。两者相加,共339册,约2.3亿字。“全本”《儒藏》拟收入儒家文献3500种(含“精华编”),共计约10亿—12亿字。目前,《儒藏》“精华编”已正式完成并出版101册,计划在2015年全部结稿,2017年全部出版,之后开展“全本”《儒藏》的编纂工作。

儒藏》编纂的重大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科技、外交乃至思想文化等固有格局均发生重大变动。在人类文明面临重大调整、重组和转型之际,中华民族迎来了百年不遇的伟大复兴之机。在这一背景下,汤一介先生一再强调文化自觉,以更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把握民族复兴的机遇。汤一介先生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必须有文化上的自觉。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保护和发扬,才能使自身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备吸取和消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一个民族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也就没有能力吸取和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汤一介先生主张把儒家经典及其在各个时代的注疏、历代儒家学者的著述、体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各种文献经过系统整理,编成一部儒家思想文化的大文库《儒藏》。

汤一介先生认为,《儒藏》的编纂是未来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全面研究、诠释和现代转化的必要依据和前提。编纂《儒藏》有两大重要意义: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分天下,但却只有《佛藏》和《道藏》而没有《儒藏》,这未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二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编纂《儒藏》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存历史文献,另一方面是希望做成儒学经典范本。因为要对儒学作现代诠释,首先需要提供一个有断句、标点和校勘从而使现代人能够方便利用的现代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