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兰:我的“三女儿”长成“致富之花”

29.09.2021  16:58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乡村振兴中的科技特派员系列报道⑤

  海兰:我的“三女儿”长成“致富之花

  新华网福州9月29日电(肖和勇 蒋巧玲 刘默涵 陈醉)把七叶一枝花种好,成为大山里的“致富之花”。苏海兰为这个梦想,在闽北乡村熬了7年的光阴。

  苏海兰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她对七叶一枝花并不陌生,这是云南白药、片仔癀等8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但在2014年,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苏海兰初到闽北小城光泽县,当地中药材的生产乱象却让她大吃一惊。

  由于市场需求大,七叶一枝花供不应求。许多农户到深山“寻宝”,野生药材被无节制地采挖,种源资源破坏严重。同为珍贵药材的多花黄精,面临同样的种源“险境”。彼时,光泽县当地一些企业和合作社已尝试种植七叶一枝花和多花黄精。但因种源混杂,技术不成熟,“边种边烂”现象无法解决,许多农户投了钱大搞一场,结果收益甚微,苦不堪言。

  “当时我们就提出,要保护好种源,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苏海兰说。

  一切从头开始。苏海兰和科研人员在光泽县建立了实验基地,专攻七叶一枝花和多花黄精选育栽培技术。从品种筛选到施肥管理,从土壤环境选择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地采样、观测和记录。

  这样的田间实验,前后开展了300多场。白天钻山林进大棚,夜间查资料做小结——每年有近300天的时间,苏海兰在实验基地度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海兰和科研人员在七叶一枝花育苗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原本选育2年只有5%的出苗率,现在只要6个月就有超过60%的出苗率。同时,科研团队还在七叶一枝花和多花黄精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上发力,逐渐摸清了“门道”。

  一系列“硬核”技术经过验证形成方案,示范基地建设就提上了日程。在这个当口上,苏海兰的一个建议,日后成为光泽县当地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们做示范基地时,把本地乡土人才、农户也吸收进来。只要他们愿意,就带着他们一起干。”苏海兰说,基地建起来了,乡土人才也就培养起来了。如今,这批乡土人才中的多名佼佼者,已是苏海兰科技特派员团队成员。许多与基地一起成长起来的农户,也成了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7年间,苏海兰通过这样的“传帮带”模式,把技术真正留在了乡村。今天,在福建、江西两地,苏海兰和她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已推广建立26个七叶一枝花和多花黄精种植示范基地,指导带动9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7万亩,目前已实现助农增收360多万元。此间,苏海兰先后在国家一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

  如今,这名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科技特派员,每天都要接到至少5名农户来电,随时解答药材种植难题。仅在福建省,90%的七叶一枝花示范种植基地跟她保持即时联络。下乡做培训时,她喜欢把电话留给农户。

  这份热心肠,换来的是农户的无比信赖。有名农户曾对苏海兰说,有你们科特派在,我们碰到问题有人问、有人商量,就更敢去做了。这让苏海兰十分感动。“只要我会的,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农民。

  7年间,梦想照进现实。七叶一枝花逐渐长成大山里的“致富之花”。而梦想成真的岁月里,对于作为母亲的苏海兰来说,很多时候苦涩难明。她有2个可爱的女儿。陪伴是最长情的爱,但苏海兰常常缺席。

  有一天,小女儿突然说,“七叶一枝花,是妈妈的第三个宝贝。”苏海兰听得热泪盈眶。“确实,我自己也把七叶一枝花当做第三个女儿去对待。

  七叶一枝花也成为苏海兰与小女儿之间常常聊起的话题。小女儿关心中药材何时开花、几时结果,苏海兰则不断告诉孩子,自己热爱的事,要好好地做下去。

总监制:陈德文

总策划:敖春磊

统 筹:程立葳

摄 像:肖和勇 蒋巧玲

剪 辑:刘默涵 陈醉

设 计:周 建

指导单位

福建省委改革办

福建省委网信办

鸣谢

南平市委宣传部

南平市委改革办

南平市科技局

南平广播电视台

武夷山市融媒体中心

 

新华网福建频道出品  

  系列报道:

  高允旺:用技术让农民口袋鼓起来

  曹海青:脚下的泥土与深情  

  应薛养:“走心”服务结出振兴“硕果

  李庆华:“螺特派”的田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