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那些花鸟鱼虫 气候变暖中消失的动植物
春日天气好的时候,出去郊游,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当然是那些城市里头不太看得到的花花草草、昆虫以及小动物。
只是,很多人郊游回来,会有些感慨:幼年记忆里的那些花鸟鱼虫,怎么和现实中看到的有那么点不一样呢?
难道是审美发生了变化?
NO,其实是全球变暖这个挡不住的大趋势下,动植物们也随着气候变暖,悄悄发生了改变,待到我们惊悟,它们已回不去了。
全球变暖,导致动植物体型缩小
暖和了,动植物体型反而会变小?不是说热胀冷缩么?
这个,只对钢筋有效,对动物无效。
事实上,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植物体型就可能缩小3%—17%,而动物体型缩小的比例可达6%—22%。
所以,童年记忆里那些粗壮的花朵植物,还有那些昆虫,现在看来也许会有些不一样,嗯,是我们长大了,也是它们缩小了。
这个,可是有事实依据的:苏格兰某个岛上的绵羊,在过去的24年里,体型平均缩小了5%;如今的北极熊,在与近300个北极熊头骨标本对比后,发现体型在过去的百年里缩小了2%—9%。
所以,目前科学家已建立起气温与个体体型理论:在低气温环境中饲养的动物,成年后个体较大;在温暖气温中饲养的动物,成年之后个体较小。
总之,地球人已经阻挡不住全球变暖了,动植物……突然想到,我们也是动物啊,这以后人类的个头……
浅色昆虫更易生存
以前吧,春天去郊外玩,总能看到绿油油或者乌黑的蚱蜢。
但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至多就是一些草绿色的小蚱蜢。
更不要说那些乌黑的天牛、深色的蜻蜓了。
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昆虫,去哪儿了?
科学研究表明,深色昆虫能够吸收更多阳光,从而增加体温,就更适应寒冷气候,浅色昆虫则更常见于炎热气候,因为它们会反射太阳光以阻止身体过度加热,同时保持更长的活跃时间。
啥意思?
就是说浅色的蝴蝶和蜻蜓,更适合生存在温暖的环境中,对于全球变暖,它们表示问题不大。
用数据说话:在欧洲366个蝴蝶物种和107个蜻蜓物种中,浅色昆虫主宰了欧洲温暖的南部,暗色昆虫主宰了寒冷的北部。
从1988年至2006年的18年间物种分布变化显示,平均来说,物种颜色变得更浅。
那深色昆虫怎么办?
没办法,只好卷起铺盖,朝更寒冷的欧洲西北部边缘、阿尔卑斯山脉和巴尔干半岛地区移动。
很多物种正在渐渐消失
以前,父母总说,他们小时候,山上有很多美味的野果,惹得我们口水直流。
现在发现,这类话,我们也可以和00后去说了,我们小时候看到过的一些物种,00后们只能在画册里看到了。
突然就担心起来,以后00后长大了,他们怎么和更小的20后、30后说呢?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气象狗出去一趟郊游后,从专业角度发散开的忧虑: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全世界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根本性改变,好吓人的说法。
这也就意味着,理论上,大量物种会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理论是这么说的:今后的100年里,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加一倍,由此引起的气温升高、两极冰冠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将使许多动植物无法继续在原来的栖息地生存,不得不为寻找合适的栖身之所进行迁徙。
然后,你说迁徙就迁徙啊,但迁徙可不是旅行,危险着呢。
一旦某物种迁徙的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这个物种就有灭绝的危险,
甚至在部分地区,一些植物的迁徙速度,必须超过它们在地球上一个冰河期时迁徙速度的10倍,才能生存。
那怎么办?
要不要以后旅行时,参考一下,先去看看那些最可怜的物种?
可以考虑哦。
就全球来说,加拿大、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在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速度将是全球最快的,在这些地区,最多可能有70%的动植物栖息地将会消失。
到21世纪末,在俄罗斯、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挪威、瑞典、芬兰、拉脱维亚、乌拉圭、不丹和蒙古国目前的动植物栖息地中,将有45%的栖息地不复存在。
生活在海岸和岛屿地区的物种,还将遭受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升高的双重威胁。
之前吧,有过一些帖子,说全球变暖后,很多海岛会不复存在,要玩的赶紧。
我森森觉得,还得出炉一份动植物不复存在的报告。
出去玩嘛,不就是见识一下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人好说,动植物就不一样了。
只是这个工程太过浩大,希望有动植物专家,来接上气象专家的棒子,一起努力吧。
小伙伴会问,哪些动植物,以后可能看不到了?
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可能已经灭绝;格兰大山雀和墨西哥松鸦今年的繁殖期提前;整个欧洲范围内的蝴蝶都在向北迁徙;北极熊、海象和北美驯鹿等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哺乳动物,已经明显遭受到海冰减少和冻土、苔原地区气温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那些目前生活在孤立、零碎的小块栖息地里的生物,如埃塞俄比亚的珍稀狒狒、澳大利亚山区的小负鼠、墨西哥王蝶等将面临最大的生存危机。
美国纽约州的大多数北方云杉和冷杉林将消失。
即便侥幸保留下来的小块栖息地里,也可能有多达20%的物种将会灭绝,特别是在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等地。
它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茶叶:产量减少
茶叶是受气候影响较大的作物之一。
在我国,茶叶的收成依赖季风气候,一般最好的茶叶都在天气干燥的春季收获。
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季风季节的延长,季风之后,采茶量将减少,茶叶的风味物质也会减少。
海象:被迫上岸
夏天北极圈的冰面退缩,海象将被迫上岸。
过去7年的夏季,有5次,成千上万只雌性太平洋海象和幼崽爬上阿拉斯加的海岸,这使得它们离食物更远。
而原本,它们是待在有蚌类、蠕虫和蜗牛的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深海区域的。
黄蜂:欧洲约1/4的大黄蜂会死亡
大黄蜂和其它授粉昆虫在全球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全球继续变暖,欧洲1/4数量的大黄蜂将会死亡。
橄榄:产量下降
区域气候变暖后,一些橄榄树产量下降。
当橄榄产量下降导致农民破产后,一些农民最终会放弃自己的果园,生物多样的土地也会变得荒芜。
贝类:变得更脆弱
海水酸度增大会软化碳酸钙,让海洋生物的壳变脆。
这不仅对蛤、牡蛎和扇贝是个坏消息,对星鱼和海胆等棘皮动物、微小的无脊椎动物以及珊瑚礁,也是噩耗。
北极熊:减脂变小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北极熊、松鼠、青蛙、果蝇等动物的个头都在变小。
受气候变暖影响,世界上很多动物不再需要储存过多热量度日,因此在摄取食物和营养时变得消极,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
长久下去,动物的生长发育会变迟缓,个头也会长得越来越小。
鸟类:体型变大抗灭绝
旧金山湾和雷斯岬国家海岸公园附近的鸟类,在过去的40年里慢慢变得更大。
没办法,总得有条活路吧?
可惜的是,体型虽然变大了,但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许多鸟类种群数量下降—气温上升3.5℃,可能导致600-900种鸟类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