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一粒粮”一课谁来上?

16.10.2014  11:45

  福州大学学生食堂收集的剩菜剩饭。詹托荣 摄

  福州大学学生食堂用餐秩序井然,每个食堂都配备有收集剩菜剩饭的工作人员。詹托荣 摄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0月13日至19日是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主题是“节约一粒粮,我们在行动”,其中专门开展了大学生“节约一粒粮”行动。记者探访了福建一所高校,看大学生能否在“光盘行动”中做“光盘标兵”。

   现场:高校食堂“光盘”难

  14日晚餐时间,记者来到了位于福州闽侯大学城的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探访学生生活一区的食堂。在这里,食堂共有两层,分有丁香园、天骄园等多个区域,菜品种类较多,价格也相对便宜,用餐环境宽阔、干净,每个食堂都设有一个或者多个的回收餐具区。

  傍晚5点10分,记者首先逛了食堂用餐区,此时,大部分大一新生还在军训中,来用餐的学生不是很多,收餐具工作人员也比较轻松;5点30分过后,来用餐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但秩序井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需点餐,做到不浪费。

  不过,也有不尽人意的。在回收餐具区,有一部分学生并未做到“光盘”,有剩菜剩饭的现象,食堂工作人员回收整理餐具前,都要有个动作,那就是将餐盘上的剩菜剩饭倒进回收桶里,其中,在用餐量比较大的丁香园,有一处回收餐具区,配备了3名食堂工作人员和3名勤工俭学的学生,可见工作量之大。

  6点左右,用餐高峰期后,一名食堂工作人员将回收餐具区一个收集剩菜剩饭的大桶,用推车拉到食堂外的剩菜剩饭收集区。而在这之前,这里已经堆着3个装着满满剩菜剩饭的大桶。工作人员放好大桶后,立即回到食堂继续她的工作。

  6点10分,在用餐一个小时候后,丁香园收集剩菜剩饭的地方,4个桶被装得满满的,此时用餐时间还没结束,食堂里仍熙熙攘攘,在一处回收餐具区,3名收餐具工作人员和3名勤工俭学的学生仍在同力忙碌着。

   观察:大学生浪费让人“痛心

  以上仅仅是记者一个小时的蹲点见闻,只记录了几个画面。10月13日,福建影响力较大的媒体报纸以“同学,请别浪费!”为题,用半个版面刊发了拍客记录下来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同样出现在福州大学学生食堂丁香园,4张大图配发“福州大学学生食堂丁香园,浪费现象严重”、“收集的剩饭剩菜将收集桶装得满满的”、“有的饭菜只扒拉了几口就不吃了”等文字特别刺人眼球,让众多读者不禁唏嘘。

  时间回到上个月,媒体同样聚焦了福州大学食堂浪费情况,9月25日发文《学生家长:福州大学的食堂浪费令人痛心》,一名家长到校看望孩子就餐后发现,学生食堂存在不少浪费现象,让他颇为揪心。记者暗访情况,同样让民众痛心。

  记者在探访的福州大学食堂内观察到,食堂在入口和打餐区都张贴着“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等醒目的宣传标语,此外,食堂内还贴着一张告示,称为响应“光盘”行动,餐厅特提供0.3元的小份米饭。提醒的标语,温馨的告示,可一小部分大学生仍在为“文明校园”喝倒彩,不文明现象屡屡见诸报端,浪费粮食不能集体“刹车”,这让“不文明大学生”的标签跟随前行。

   记者手记:“节约一粒粮”这课谁来上?

  在闽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小孩厌食挑食剩下饭菜的时候,有些家长会严厉地说:“你碗里剩下几粒米饭,你以后老婆(老公)的脸上就会有几粒麻子。”这种略带风趣的教育方式虽不科学,却收效显著。而现在,却很难听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国人在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就接触到的诗词,不管教材怎么翻新改变,一个农民在田里挥汗如雨的配图始终未曾更换。当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理应有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对文明、对幸福的担当精神。“粒粒皆辛苦,节约一粒粮”,大学生应当是“标兵”,而不是成为反面教材。

  福州市民郭先生到访女儿校园用餐后,发现存在不少浪费现象,他发出这样的感概:“现在小孩子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但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不应该丢掉,大学生更应该践行节约的精神。

  郭先生的有感而发,更是一个“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到温饱水平”大国的呼吁。日前,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指出,要大力弘扬戒奢克俭优良传统、倡导节约光荣社会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化浪费可耻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俭、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

  今年的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特别开展了大学生“节约一粒粮”行动,在校园内集中开展爱粮节粮主题活动,号召各级学校团组织、学生会广泛动员广大同学,在10月16日开展以“科学饮食、告别浪费”为主题的团日、班会活动,号召青年学生加入“光盘行动”,同时也号召青年学生随手按下快门“晒光盘”,记录身边的各种节约行为,曝光浪费行为。

  “节约一粒粮”的课程应该从娃娃上起,而每一位国民亦是老师也是学生,让“节约从粮食开始”、“饱时不忘饿时饥”、“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等等的“粮食日”宣传标语在我们每个人的习惯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