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海日:气象条件是确定航线和制定航海计划的重要依据
网上流行的小礼物——“天气瓶”竟然是气象学家船长为航海发明的杰作。雷暴、大雾、台风、寒潮等气象条件与海浪、海冰等的多年特征成为确定航线和制定航海计划的重要依据。今天(3月17日)是国际航海日,小编为您介绍航海与气象这对亲密的小伙伴吧。
影响航海的主要气象条件:
雷雨
雷暴和大雨容易同时出现。雷暴会使船舶的电子设备受损甚至失效,甚至会造成主机停机,舵机失效,严重危害行驶安全。暴雨天气会使能见度减低。
海上雾
航海上将雾分平流雾、降水雾、蒸发雾和辐射雾四种。雾造成能见度降低,对船舶驾驶有很大影响。在雾区航行,即使有雷达导航,船舶碰撞情况仍有发生。
台风飓风
台风飓风引起的大风浪和涌浪对船舶航行、停靠和避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容易改变船舶原有运行状态,导致碰撞、搁浅、触礁甚至是翻倒。台风飓通常通过伴随他的大雨、风暴潮也会影响航海。
寒潮大风
寒潮大风到达海上时,由于海面摩擦因素小,风力一般可达7、8级,阵风甚至达到11、12级,大风会导致港口封航。寒潮大风可以制造海上风暴潮,形成数米高的巨浪,对海上船只有毁灭性的打击。
上述气象条件与海浪、海冰等的多年特征成为确定航线和制定航海计划的重要依据。(来源:中国天气网)
船舶在航海过程中主要探测的气象要素:
风
雾
气压
气温
湿度
我国积极推进航海气象探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章第十七条中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海上钻井平台和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国际航线上飞行的航空器、远洋航行的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气象探测并报告气象探测信息。
随着航海、渔业捕捞事业的发展,对海上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一直重视运用船舶、航空器上观测所获得的资料,在为保障海上、空中安全提供气象服务方面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并确定了一批船舶、航空器进行观测提供资料,并将其纳入世界天气监视网的全球观测系统。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项工作还十分薄弱,观测资料缺乏。因此,通过贯彻实施本条规定,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本条规定的“远洋船舶”是指承担远洋航空任务,超过500吨以上的船舶;远洋航行,是指在公海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管辖的海域航行。(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航海气象趣闻
网上流行的小礼物——“天气瓶”是气象学家船长的杰作
在“天气瓶”诞生之初,一位名叫罗伯特·菲茨罗伊气象学家船长为其确定配方,并用来观测天气。在19世纪中叶,气象学主要应用于航海业或渔业,气象学在避免风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时得到了认可。“天气瓶”诞生之初其名称就叫“风暴瓶”(Storm Glass)。神奇的“天气瓶”曾在达尔文与“小猎犬号”那次著名的航行中被使用。“天气瓶”溶液的基本配方,它包括蒸馏水、乙醇、樟脑、硝酸钾与氯化铵。随着环境的变化,溶液确实会产生结晶,且结晶形态不断变化,变幻莫测而富有美感。当温度下降到30℃以下时,樟脑就有可能结晶了。而降温速率可以极大地影响结晶形状。结晶在降温快的时候会变成雪花状,而降温慢时则倾向于针状。“天气瓶”中晶体的变化能反映气温的变化。(来源:中国气象报)
千名志愿者转录古老航海日志有助于预言气候
澳大利亚发起号召数千名志愿者帮助转录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期间进入澳大利亚海域的船只的古老航海日志,有助于预言气候。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海水温度,将被录入计算机化的气候记录数据库中,以期能有助于短期的气候预测。这一线上活动还有助于促进科学家对恶劣天气的理解,和对天气类型的预测,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期间的天气类型。这些航海日志记录了详细的天气因素,如气压、水温、云量和浪潮等。(来源:中国日报)
国际航海减排达共识 两项船舶能效标准2015年起施行
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62次会议(简称MEPC62),通过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件六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该修正案将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并确定了“新船设计能效指数”(以下简称EEDI)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以下简称SEEMP)两项船舶能效标准,这两项标准并于2015年起施行。
这既是IMO历史上首次通过适用于所有国家船舶的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强制性能效标准,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国际海运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法律文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国际航海日由来
国际航海节日即“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现在1978年,由于当年3月17日正值《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二十周年,1977年11月的国际海事组织第十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今后每年3月17日为“世界海事日”,因此1978年3月17日成为第一个世界海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