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强不息者温情以待是厚德载物的最好诠释

03.07.2017  17:07

  6月28日,清华大学就甘肃定西高三考生魏祥的诉求,给予及时回复。字里行间,充满温情暖意,这不仅是一所名校应有的人文情怀,更是对自强不息者的接纳和鼓励。清华的这一爱心之举,让我们足够相信,尽管魏祥人生实苦,但有清华温情相伴,爱注定不孤。

  众所周知,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既是广大清华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百年名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反映。既是对学生个人优秀品质的要求,也是对学校本身价值尺度的坚守。也正是长期受校训潜移默化的影响,清华学子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才敢于英勇献身,在改革开放时期才创造了杰出业绩。在新的时代,古老的校训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清华人开创历史,再创辉煌。

  说到校训,在调查的267所高校校训中,含“”的有62所,其中含“厚德”的有23所。就在2014年,福建省漳州市某肢体残疾考生就被福建江夏学院以“体检不合格”为由退档,其校训赫然写着:修身以德。这种为减轻学校责任,防范自身风险而拒录残疾考生做法一度被社会批评。也充分说明了,校训可以雷同,但精神不可复制的事实。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大部分高校受其影响也把毕业生的就业率看作为影响学校声誉和选择生源的指标,于是有的高校为了争抢高分生源,使出了增设奖学金、试点特别培养模式等招数。使原本人们期待中远离名利的高校最后也流于世俗陷入名利之争。

  在今天,道德的范畴不断被拓展和延伸。道德行为的实践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个人。特别是对于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使命的当代高校,也应具备一定的道德规范。笔者认为,当代高校之道德规范除了要把为学生传道授业,为国家培育栋梁作为己任,还应体现高校对社会的价值,特别是对寒门学子的悲悯、身体残障的包容、自强不息的褒奖,这样才能让教育部提出的“制度上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得到落实。

  魏祥是幸运的,清华是温暖的。但这在目前还只是为数不多的少数。我们希望,清华的做法能被其他更多的高校所感动而效仿,特别是那些把“”字高高挂起作为校训的高校,更应以实际行动诠释校训的精神内涵。(泉州市丰泽区委文明办洪春来供稿)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