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因人而异 一些肢体语言会影响人际关系
□早报记者 张金华
近日,一条关于肢体语言的释义表的微博在网上传得很火,该微博的内容很简单,博主只是发表了一组图片,图片中,“手放颈后、眼睛斜视”被定义为“厌烦、欺骗”,“双手抱头、跷起二郎腿”则被标注为“男士超级有自信的姿势,但女士们多半不喜欢”。这样的身体语言释义到底准不准确?我们又有哪些常见的身体语言呢?
察言观色是学问
肢体语言无法骗人
当人高兴时,会嘴角上扬,惊讶时,嘴巴会不自觉张大,恐惧时,会用尽一切方法去挡住自己,那个动作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遮蔽行为”,就像婴儿喝饱奶会把头侧向一边,避开奶瓶的道理是一样的。有调查发现,很多美国人第一次听到“9·11事件”时,都会用双手遮住自己的脸,因为突如其来的恐惧,会让人不知所措……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咨询医生孔东燕表示,这些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是骗不了人的。
解读肢体语言就是读心,读心才能攻心。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可以从肢体语言觉察对方的情绪、想法和需求。经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的55%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
当妈妈把那个多动、焦躁、愤怒或悲伤的孩子一把紧紧抱住,右手掌紧贴孩子的胸口,不论怎样挣扎都毫不松手。无需任何的语言,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安静并有了可喜的改观,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时就是满足身体的安全需求。
忽视对方肢体语言
或导致夫妻不和
“在生活中,肢体语言不通,极大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孔东燕说,特别是夫妻之间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有时候,妻子歇斯底里,而丈夫却无动于衷,一声不吭。临床上,医生问丈夫为何沉默时,他们大多表示,为了让妻子安静下来。殊不知,他们选择背对着妻子,或闷头不理的样子只会让妻子火上浇油,更为气愤,而这种情况下,丈夫一个眼神凝视或许就能解决问题。
此外,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强势的父母经常会打断孩子的思考,孩子说话之前会担心自己是否说错,让父母失望,所以选择沉默。强势的父母通常表现为语调高、语速快、居高临下、动作幅度大,而弱势孩子则表现出语调低、语速慢、身体拘谨、动作幅度小,只是眼睛或身体开始移动、搓手。这时候,孩子的心理需要就是给他一点思考的时间,父母在察觉他的肢体语言时就应该立即停止眼前的沟通方式。
肢体语言是语言的补充,沟通中要能够及时根据他人所表现出的适与不适而适时地转变或者更换话题,适可而止。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随便解读别人的身体语言,尤其注意不要当面点破,不要让身边的人没有安全感。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因人而异 先认准基线行为
“不过,肢体语言是因人而异的,要看一个人是否说谎,不能简单地看他是否揉鼻子,而是要先认清他的基线行为。”孔东燕表示,所谓基线行为是指人们在自然情形下,陈述真实内容的行为表现。一旦知道这种基线行为,人们就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行为与基线行为进行比较,有助于帮助判断人们是否在说谎。
“如果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原来跟一个人关系很好,可是后来他却不理那个人了,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就是不理那个人了,这时候就要注意了。”孔东燕说,那个孩子的行为正在背离他的基线行为。他的异常行为说明他和那个人之间在上次见面时可能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为了理解那些经常与你互动的人的基线行为,你必须注意观察他们的常态,包括坐姿,手和脚放置的位置,姿势及面部表情,头的倾斜度,甚至包括他们放置自己物品的位置,如通常会把钱包放在哪里。你需要能够分辨出他们的“正常表情”和“重压下的表情”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