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共鸣点,广告也能“有温度”
近日,一部5分钟的预告短片《啥是佩奇》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无论是笔者的朋友圈还是当红明星微博,忽然之间全变成了“猪圈”。《啥是佩奇》主要讲述了生活在大山里的留守老人李玉宝,为了给他城里的孙子准备新年礼物“佩奇”,问遍全村啥是佩奇的故事。简单朴素的情感表达加上当下的流行元素,让我们看得既心酸又感动。
据了解,这是一个硬广告,推销的是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广告,即“广而告之”,主要是宣传推广商品、服务或理念,从而达到其商业目的。一则广告为何能引发热议,为何被评为“年度最佳宣传片”“教科书级别的营销物料”,究其原因,可以归结到“共鸣点”。聚焦在共鸣点上,与大众达成感情一致,从而变得“有温度”,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
关注传统节日,为情怀加持。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它代表着“回家”“团圆”,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过年。临近岁末,“春运”“过年”自然成为我们最关注、最动容的话题。广告选择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关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部分——亲情,自然地带动绝大多数人的情绪与共鸣,最大程度地突破地域和年龄,击中了我们对合家欢聚的渴望之心,引发轰动效应。
关注社会现象,为情感加持。广告选择了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农村城市发展和留守老人。2018年,一只粉红色的动画小猪成为了宇宙网红,“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反映了80后、90后和00后对“佩奇”的喜欢程度。广告中,爷爷不知道佩奇是什么,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和角色,在家里老人听来是如此的陌生!故事不仅反映出城乡的发展分化和文化差异,更反映出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城乡文化差异、农村留守老人、农村通信信号,似乎每一个问题都在打动着我们的内心!
短短几分钟的商业广告,自然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更不能承载价值观的重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啥是佩奇》的爆红可以是一块“导向牌”,告诉我们电影电视艺术创作、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方向和路径之一,即:把目光投向于现实生活,把焦点集中在民众诉求,把画面定格在世间百态,以人民的名义说人民的心声,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厦门市文明办 刘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