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联合日报》:闽南小渔村古井定格千年“海丝”记忆
中新社泉州1月30日电 题:闽南小渔村古井定格千年“海丝”记忆
作者廖静
走进福建惠安崇武古城中的潮乐村,有历史的水井随处可见,水井周围的石头已被磨出了圆边,透出一股历史沧桑感。而这些外表斑驳的古井中,有不少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见证。
“这些古井当时是提供给当地人染布织布用的。”潮乐村文化协管员甘泽平娓娓道来,原来崇武古城内的部分古井是宋朝时期开凿的,先民靠着井中的水将自产的丝绸、布匹,产销海外。
29日,记者来到古城,寻找着被隐藏在历史演变中的古井。如今每一处有历史典故的古井都已竖起了木牌。甘泽平说,“这些古井之前的历史一度被遗忘了,除了供给日常用水外,它们曾在海外贸易史上起着作用。”
除了部分古井被簇新的房子环绕,其余多数古井依旧隐藏在阡陌小巷内。其中一口外表普通的正四方形大井,叫做下庵井。甘泽平说,“这正是一口宋代井,800岁了,而自这口井产出的布匹远销东南亚国家。”
“这些古井历史久远,也催生了当地的一个产业。”甘泽平介绍说,其中有一口下湖井,被称为“下斗第一井”。相传南宋年间,一位名叫张公显的进士因反对当时的权贵秦桧,被贬到崇武,而他开凿了崇武第一口井,成为创造崇武丝绸业的先驱。
据清朝嘉靖版的《惠安县志》记载,崇武地区加工编织的夏布,早就销售到国外。甘泽平介绍说,如今村里的阿嬷阿公们,都还记得村里曾经出过几个大布行,“这些都是代代相传的故事。”
“这些古井都是平常使用的,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历史。”古城居民詹婉虹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她从小见惯了这些水井,洗衣、做饭,甚至出海使用的淡水,都来自这些外表平常的古井。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历史,古井见证了一段已经逝去的繁荣,尽管古城中房屋开始变旧,甚至坍塌,一些不用的水井也开始干枯。甘泽平说,“这些象征着一段历史的物件,还是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据介绍,潮乐村正准备借助崇武古城的旅游优势,挖掘城中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搜集闽南民间古代物件,来装点位于此间的古厝,形成“古井——古厝——古景”相融合的特色乡村游。
“不过让更多的人回来居住,古城才能充满生机。”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介绍道,不要让古城变成围城,里面的人要出来,而外面的人向往着里面的生活。“古井保护是必须的,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要创造与之适应的文化氛围。”
虽然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但如今家家户户依旧同饮古井水。甘泽平说,饮水当思源,莫忘祖辈创造的商业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