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再升级——写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2014年盛夏,国务院在时隔9年后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中国职教升级版”大幕。
在世界眼中,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奇迹”仍在延续,继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又创造了更好的成绩。
中国国家领导人对此有更冷静的思考: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经济要突围必须转型升级,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作为与经济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理所当然地被提上了加速发展的日程。
9年风云激荡,中国职教支撑“中国奇迹”
中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同呼吸共命运。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每一次起伏,都直接波及经济的阴晴。
让我们回溯到10年前。其时,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危机:产能过剩,出口受限,内需不足,上上下下都在扩大内需,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技术和人才。许多企业苦于招不到符合转型需求的技术工人,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技工荒”。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近2.6亿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且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其中的4%。
技术技能人才在哪里?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基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彼时正处于低谷,招生人数连续3年滑坡,从1999年的520万人降到2001年的398万人。
缺少了技术人才的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注定没有后劲;缺少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注定会乏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职教不能缺位,而且要提早站位,提早培养和储备人才。
在这样的时点上,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这次会议提出,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且明确“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带头投入100亿元;要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资助困难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并以“四项改革”、“四大计划”、“四项工程”等非常切实具体的措施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
以此为起点,中国职教开始逐渐回暖。中职2006年扩招百万,2007年再度扩招50万人,达到800万人,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招生大体相当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9年,国家实施中职免学费政策,家庭困难孩子有了直达职校的绿色通道。到2012年,这项惠民政策,扩大到涉农专业、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及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覆盖了90%的中职生,再次为职教发展注入强心剂。
有了国家政策的引领,各地陆续迈入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在天津,政府建设了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大赛为一体的职教改革创新园区。
在重庆,1322家企业入驻职教园区,园区的中职学校每年培养11.3万名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直接被园区企业录用,占园区企业新招员工的四分之一,每年可为重庆创造生产总值430亿元。
在广西,2008年启动的职教3年攻坚计划,仅投入中职的就有75亿元,是前10年的总和。现在又启动5年攻坚计划,投入又有大幅增长。
2013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超过1000万人,在校生3000万人,中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居世界之冠。
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职业教育拓展服务对象和范围,面向人人办学,招生对象多元化,扩大面向农村和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力争“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宏图变成现实。
9年来,中国职教培养了8000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高速增长行业70%的员工来自职校毕业生。
9年来,中国职教每年开展各类培训1.5亿人次以上,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有4000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成为有技术的城镇建设者。
9年来,中国高技能人才增加了12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26%,职业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没。
9年奋力拼搏,中国职教成就世界瞩目
2005年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此后,从专业设置到课程设计,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紧紧围绕就业、服务这两大目标,大胆探索。
伴随现代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不断调整与拓展,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到智能化楼宇,从新材料、新能源到生物技术工程,从信息、通讯到现代金融,大批切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重要支撑。
根据现代企业的需求,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从“校中厂”到“厂中校”,从仿真式课堂到项目化教学,从双元制到双导师,车间就是课堂,学校就有实训基地,信息化技术再现生产流通环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拥有了动手的能力,毕业就能上岗,变成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有了政策环境的支持,职教办学模式趋向多元,从校企一体化办学到订单培养,再到现代学徒制和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最初的求企业“进来”到现在的企业主动“入伙”,职业院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须臾离不开的力量。
今天的职业教育,从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到与经济融为一体,呈现出多幅壮丽的图景:
——职教与产业形成定期对话协商机制。2011年,产教对话活动覆盖1500多家企业、1600多所学校、80多个研究机构,促成校企签约300多份,合作资金达7亿元。
——职教与十大产业及区域特色产业联合,成立7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70%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
——职教与各行各业对接,重组“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涉及59个行业和部门,基本覆盖了各行业门类,汇集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专家2600人。
“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支持815所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969所高职学校重点建设了1897个专业和1450个实训基地,两万人次的国家级教师培训正在持续开展。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中,用于职教的投入2053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45倍,年均增长29.3%。其中,中央财政同期增长13倍,年均增长54.8%。政府的持续投入,带来的是职教质量的大幅提高,其主要标志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持续攀升。
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调查,近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仅次于“985”高校,高于“211”高校。此外,每年约有500万来自农村的学生,通过接受职教找到了称心的职业。
高就业率带来的是职校生的高收入。以2010届高职毕业生为例,其近3年的平均月收入可达4649元。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起薪已超过六七千元,最高的达到一万多元。
2012年5月,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这样评价中国的职业教育:“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中国职教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9年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教理念从文件变为现实,提升了职教质量,实现了院校内涵式发展,更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9年来,职业教育苦练内功,国家支持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977所高职的1816个专业,4556个实训基地,完成了27万名教师的培训。职教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经济发展的核心层面,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9年来,职业教育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登上了世界舞台。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美国招生,天津中德职业学院牵头研发的电气自动化赛项标准被东盟采用。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正在形成。
9年改革创新,中国职教快速转型升级
中国职教的成就和变化举世瞩目,但矛盾和困难同样极具挑战。
按照原有的制度设计,职业教育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校学生没有升学通道,成为学生报考职校的最大顾虑。职业院校录取批次排在普通高校之后,被一些考生称为“无奈的选择”。
此外,没有生均经费标准,导致职业院校缺乏长效投入机制;缺乏激励机制,导致许多企业没有参与职教的动力……这些问题常常被喻为改革“难啃的骨头”,成为制约职教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看来,职业教育并不是低层次教育。中国需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职、高职可以向本科、研究生延伸,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可以相互融通。
教育部先行先试,9个国家级职教综合改革实验区,56个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同步推进,不少制约职教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突破,现代职教体系的雏形已经勾画出来。
多个省份启动中高职到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在江苏,今年422个试点项目的招生计划达2.2万名。中职校可与高职校“3+3”分段培养,也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4”分段培养;高职校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进行“3+2”、“5+2”分段培养。
高职自主招生逐年扩大,2014年招生人数超过百万。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免试入学等6种灵活多元的招生方式,让高职可以不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就招到满意生源。
连续6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职校生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舞台,获奖选手被社会认可,技能状元当场就被企业或高校抢走。
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18个省份陆续制定中职生均经费标准,中职终于有了政府的保障性的稳定投入。
校企合作得到多地的政策支持。宁波颁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企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姻”。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各国应对危机、促进就业、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共同行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经济升级版,促进高质量就业,亟需职业教育提前转型升级。打造升级版的现代职业教育,既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大计。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步伐走得越快,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大、要求越高。所有这些,对职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职教只有及时跟进世界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有作为。
9年前的全国职教大会为未来职教发展设计了航程和路径,从而有了今天职教的规模、实力和影响力。
今天,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将再一次为职教发展描绘蓝图、指明航向。
2014年,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再升级,再起航!
【新闻链接】
数说职业教育发展
1.36万所
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2万人,在校生2933.83万人。其中,中职1.23万所,在校生1960.1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48%;高职1321所,在校生973.64万人,占高等教育的39.45%。
2053亿元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共计2053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45倍,年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58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54.8%。
500亿元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实施了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支持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8000万名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输送8000万名毕业生。
95%以上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向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每年约有500万名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