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耕地数量占土地总面积30%以上 全国排名第九
严格耕地保护,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节约集约用地重中之重。我省耕地数量相对较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在全国排第9位;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多年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全面实现了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
高度重视、高位统筹,牢固树立耕地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始终牢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切实履行耕地保护的重任,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上升到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一以贯之地牢牢抓在手上。2006年以来,省政府把“突出利用好土地等优势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固树立耕地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我省将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我省土地资源特点和地域分布规律,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岗位目标责任制等严格的保护措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近年来,省委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对耕地保护作出重大安排部署,先后提出“加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实行耕地先补后占”等任务和要求,坚持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依赖资源、高消耗高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变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发展模式上来。
强化保护意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耕地保护不仅是基本国策,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我省始终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规定,把耕地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各级政府坚持站在节约集约用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高度,切实强化耕地保护意识。我省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核心内容,纳入国土资源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省、市、县、乡政府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从2009年起,我省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管理,由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主要领导单独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补划等指标和工作要求,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市与县、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承包户之间,也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耕地保护关系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省始终牢固树立耕地保护一盘棋的思想,实行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抓耕地保护与建设,财政部门抓资金管理,监察和审计部门实施监管,统计部门负责数据汇总核实,合力推动耕地保护责任制的落实。市、县政府研究制定土地整治群众投工投劳、市场化运作等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保护耕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耕地保护宣传,切实增强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创造良好的耕地保护氛围。目前,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实现了从“一家管、大家用”到“大家管、大家用”的转变,完善了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
严格责任考核,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2010年,我省研究制定《吉林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建立了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考核制度,明确政府主要领导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各地出台了具体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目标考核体系。近年来,省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国土、农业和统计等部门,按照“市(州)自查、组织抽查、综合评价、落实整改”的程序,联合对各市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考核重点是各市(州)耕地保有量及变化情况、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及变化情况、耕地占补平衡与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落实情况、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和制度建设情况、耕地等级与耕地质量建设情况等内容。根据考核情况,我省各市(州)每年都较好地履行了耕地保护责任。2011年,国家组织国土、农业、审计、监察、统计等五部门对吉林省政府“十一五”期间耕地保护进行考核。从考核情况来看,吉林省耕地保护责任得到了有效落实,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二。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在市、县政府的贯彻落实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耕地保护取得了较好成效,全面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全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0.2亿斤,增长6.22%,高出全国增幅4.12个百分点,全省粮食单产达988.49斤,高出全国单产271.59斤,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