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州柴屐 石板路上“奏乐”

23.07.2014  11:47

 

    中式木屐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屐读jī,本义是鞋,后来专门指木头鞋,俗称“木屐”。在中国古代,它因为适合雨天在泥泞的路上行走,很受南方人欢迎。民俗爱好者齐上志是土生土长的老福州,他说,在福州,很多人把木拖鞋称为“柴屐”,一度很流行。

    齐上志回忆说,福州天气热,夏天比较长,穿柴屐的好处是不得脚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到夏天,只要不是正式场合,无论男女都穿柴屐。当时流行的柴屐比较简单,下面一块硬木板,上方安装一条横带,脚可以套进去。

    齐上志说,过去,老福州的居民晚饭后出门散步,常穿柴屐。在他的记忆中,雨后小街,石板铺地,穿柴屐的男女走来,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乐师在敲击乐器。当时福州的温泉澡堂,一般也都备有供客人们使用的柴屐。当年,在下杭一带,有专门出售柴屐的店,当时的修鞋师傅都会修柴屐。后来,福州出现了更加高档的柴屐,鞋底木板要刷漆,还会描上各种花纹。有人还在柴屐的后跟上装一块铁片,摩擦在石板上,会迸出火星。

    后来,橡胶拖鞋和塑料拖鞋多了起来,柴屐也逐渐消失在老福州的历史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