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出口伤人仍因师德失范

08.09.2015  10:55

  教师节临近,有关师德的话题再次升温,谨言慎行成了热词。

  本月初,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征集活动遴选结果,“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你父母是干啥的?”等被列为十大禁语。今后,当地将引导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消息一出,引来热议。有人认为,这样的善举,会让学生少受委屈;有人认为,禁语徒具形式美,治标不治本;还有人感叹,学生再也说不得,教师更难当。

  教书育人是良心活,尊重学生,不说禁语,这是起码的要求。更何况,《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规,已明确规定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等行为将受到相应处分。而今,湖北再次对师德进行细化,列出“十条禁语”,这至少说明在部分教师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冷暴力行为。

  国内一项针对教师冷暴力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遭遇过教师的语言暴力。同时,上海交大发布的另一项报告显示,校园冷暴力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教师、其次是学校。这样的调查数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网友甚至发出“教师到底怎么了”的疑问。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道理教师再清楚不过。然而,不打不成器等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打心眼里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张扬,教育起来难度更大。尤其是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单靠赏识教育到底行不行,这让不少教师犯愁,有的还一肚子委屈。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老师对学生说什么话、怎么说话,背后关乎师德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了教师辱骂、毒打、性侵学生的恶性事件,引发人们对师德的再思考。尽管这些都是个案,但影响极坏,既让学生身心受伤,更亵渎了受人敬重的职业。这提醒我们,师德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来不得半点马虎。

  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说到底就是人心,看似无形,实则有迹,重在点滴积累。涵养师德,并非易事。既要提高准入门槛,又要完善退出机制,别让五年一注册沦为花架子;既要划清师德红线,又要守住师德底线,别玷污了教师前面的人民二字。眼下,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大幕开启,评价标准将去功利化,更注重师德和实绩。既然把师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就应该将考核标准硬起来,让谨言慎行成为一种习惯。

  对学生骂骂咧咧,不算本事,也不是小事。常怀仁爱之心,对冷暴力说“”,把自己管好、把话说好、把学生教好,何尝不是疗治师德之殇的一剂良药。(单志强)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