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华乐器:百年世家 琴音依旧
王道辉在给胡琴蒙上蛇皮。
福州新闻网12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万小英 陈丹/文 张旭阳/摄)年过七旬的王道辉,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茶亭十番音乐传承人,又是省级非遗项目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由此看出,老天华与十番有着不一般的联系。
老天华乐器行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第五代传人,王道辉平时除了和民乐团一起练习十番音乐外,大多数时间都在简陋的工作室里制琴。小小工作室里,似乎每一粒尘埃,都承载着老天华乐器行厚重的历史和王家数代人不懈的传承……
始创于清嘉庆年间
上月底,王道辉带着记者来到白马南路的“老天华乐器行”。“这是我堂弟王道武的店,恐怕是最后一家仍在经营的老天华琴行了。”做了半个世纪琴的王道辉感慨地说,自从茶亭街的“天华斋”拆迁后,他就不再经营乐器行了,而在五一路租了一间工作室,专注纯手工乐器制作和乐器改良工作。
追溯老天华的起源,还得从200多年前说起。王道辉的祖先王仕全自小爱好音乐,对各种民间乐器很感兴趣,于是开始仿制,并于嘉庆六年(1801年)在台江洋头口创办乐铺,原名“天华斋乐铺”。经王仕全、王师良、王右孙、王子燊四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乐铺逐渐发展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乐铺生产的乐器,清末在巴拿马万国乐器展览会上获得二等奖,销售到东南亚各国。
王道辉是老天华第四代传人王子燊之子,13岁时便进入台江乐器社(1955年老天华并入台江乐器社)当学徒,传承了“老天华”的工艺技术。
王道武是做琴修琴的行家。
所制乐器有三大特色
王道辉称,老天华生产的乐器种类很多,包括三弦、六弦、月琴、南胡、椰胡、京胡、七弦琴、筝、瑟、箫、笛、笙、投管等。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具备三大特色。”王道辉说,第一是乐器选料精,主要原材料有暹罗木、印度黑木,或本省的黄杨木、梧桐木,木料需存放多年做到自然干燥,按乐器不同部分择优量材取用;第二是加工细,保证有准确音色、音域和音谐。木质部分坚持量纹取杆,蛇皮加工以张大、纹理以菱格或方格为佳,做弓的竹子要用一个“节”的,头尾均匀。用木棍在琴桶上反复滚磨,直至清除微量杂音;第三是发音好,音色柔美,发音准确,富有表现力,适用于伴奏、合奏或独奏。
王道辉既是制作家,也是“演奏家”。他自幼就会演奏各种民族乐器,老天华乐器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私人订制”音准。“十番音乐所用乐器仍大多出自老天华,坏了都找老天华修。”王道辉说。
改良乐器为民乐添低音
王道辉的工作室有20多平方米,塞满了各种工具。“我不让人收拾,每种工具、材料都是宝,地上的木粉都是修补乐器的好材料。”王道辉称,从选材到蒙皮,再到上漆,以一把二胡为例,如果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需要一周时间,“真正按工序来做,要花半个月到一个多月时间。”
老天华乐器还注重创新。王道辉的父亲王子燊,首创低音管、低音八角胡等低音乐器,并仿制阮琴、柳叶青琴、提琴等。王道辉也对十番用的乐器如笛子、椰胡、逗管、云锣等进行改良,将音色、音准、音量提到较高水平,并将其父创出的加键低音管又进行改进,加了两个低音,克服了民乐都在高音游走的缺点。
老天华乐器铺内景。
第六代传人的回归
遗憾的是,乐器制作愈加现代化,琴行生意不如从前,制琴手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20多年前,王道辉虽利用琴行优势,组织起民间乐团传承十番,但对于制琴手艺的传承却有些无奈,子女忙于自己的音乐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制琴。而且,收了一批批学徒,但大多数都在热情消退后“逃”了。
王道武那里也曾面临无人传承制琴技艺的危机。庆幸的是,2006年,这家老店迎来了第六代传人王增鑫。他是王道武的独子,在回归家族事业之前,还是普通上班族。他说,回归是因为从小看着爷爷和父亲做琴,而且和十番老艺人陈英木又是邻居,所以拗不过内心对民乐的兴趣。如今他在店里负责销售工作,有空还向父亲学做乐器和学习十番等民乐。
“儿子能接手店铺,我就放心了。”王道武向访客展示了王增鑫制作的缩小版越胡、南胡、二胡乐器,这三把琴曾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展出,让老天华再次名声大噪。
有空时,王道辉就会到台江民间乐团演奏音乐,王道武便会教教小孙女拉二胡。在这个制作乐器的百年世家,音乐就是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