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场精彩再现沙坡尾碧波荡漾 厦门传承文化基因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戴懿 通讯员 夏思萱)在老剧场文化公园“闽南曲艺汇”的舞台上,南音曲目《望明月》徐徐唱响,非遗项目南音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国义和王小珠,带领着年轻一代艺人,为新老厦门人献上精彩的演出。每周,市民游客在这里都能欣赏到具有闽南本土特色的演出。
城市是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这种代谢就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更新”,而不是“大拆大建”。在旧城改造中,“有机更新”已经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新常态,也是加快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是保护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正是通过这样的“有机更新”,传承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唤醒了厦门市民心中那份浓浓“乡愁”。
老剧场文化公园
集合许多老剧场元素 守住老厦门的记忆
老剧场文化公园所在地,曾经是厦门老城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鹭江剧院。剧院年久失修被拆除后,这里建成了具有老厦门味的老剧场文化公园,集合了许多老剧场元素,并推出了“旧物早市”等系列活动,深受市民的喜爱。
老剧场文化公园不断地发挥着“益生菌”的效应,周边的老街巷,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借着“以奖代补”的东风,完成了从破旧到修旧如旧、焕发新生的华丽转变。
在修缮骑楼、保护老字号的同时,通过引导,周边业态也从低端向精品、特色不断转型,老城区也有了咖啡店、剪纸艺术馆。而且,这些文创业者也从客人变成了主人,参与到老城有机更新中。以乐剪纸艺术馆的剪纸艺术家以乐,无偿设计、动手帮忙,用旧物打造公园的装置艺术。以乐说:“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我很喜欢这里。”
推出“闽南曲艺汇” 传承闽南传统文化
除了硬件条件的变化,老城区的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闽南传统文化,践行“留文”、“留魂”的理念,今年4月,在市社科联、思明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鹭江街道对老剧场文化公园进行再提升,注入更多的闽南元素,推出了“闽南曲艺汇”,周周都有闽南曲艺活动,将老剧场文化公园打造成展示、传播、传承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的示范点。
老剧场闽南曲艺汇已经成为闽南非遗项目的展示基地,“非遗”以最接地气的展示方式,传播、传承闽南曲艺。在这里演出的歌仔戏、高甲戏与在室内演出的专场大戏不同,专门挑选了大戏中最精华的小戏,呈现在市民的面前,更吸引人。已有151年历史的锦华阁南音社每个月都要在这里献上一场专场演出。
如今,到老剧场文化公园泡茶、看戏已经成为不少老厦门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游客了解老厦门文化的窗口,更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欣赏。时常在这里演出的78岁高甲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英梨欣慰地说:“老曲艺最担心的就是传承,以前看到的都是老戏迷,现在有了年轻人和孩子的加入,实在太好了!”
沙坡尾“活态博物馆”
历史风貌+时尚元素
成为多元文化的缩影
就在这个月,市民陈花现把甜品店开到了沙坡尾,因为他实在太喜欢这个地方了。他说:“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欣赏海洋给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富有层次感的历史风貌。”
漫步在避风坞内的木栈道,随意坐在一家小咖啡店里,一块蛋糕、一杯咖啡打发一个下午惬意的时光。一旁是老厦门人用厦门话聊着家长里短,另一旁是来自外地的新人在这里留下爱意浓浓的婚纱倩影。这便是这个古老的渔港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之一。
沙坡尾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也是厦门起源和渔港文化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虽然渔业日渐式微,但渔港文化已深深地积淀在沙坡尾的一湾碧水之中。
近年来,沙坡尾围绕环境整治、文化氛围营造、产业业态调整、社区精神培育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修旧如旧,努力还原其历史风貌,沙坡尾片区的环境与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位于沙坡尾58号的王船非遗文化展示厅已经完成了改造提升,展示着闽南地区最大的观赏王船,并通过一些老物件展示厦门港的文化。
正是“硬件+软件”整体推进,使沙坡尾成为一座文化多元、创意无限的“活态博物馆”,充满着记忆,萦绕着乡愁。
[声音]
剪纸艺术家以乐:每天早上到老剧场文化公园喝一杯茶,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能让我找到回忆,又让我很感动的地方。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里。
(文/记者 戴懿 图/陈立新)
大学路居民黄解放:我今年47岁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住在沙坡尾。这几年,沙坡尾变干净了,环境也好了。每天早上起来浇浇花,然后坐在门口或者阳台上泡杯茶、看看海,生活舒适,很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