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82岁老人爱上50岁保姆 儿子反对二人结婚

31.10.2015  11:34
厦门:82岁老人爱上50岁保姆 儿子反对二人结婚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82岁的老人周阿伯,爱上50岁的保姆,还提出要结婚。他们的爱情,却让周阿伯的儿子小周充满忧虑。

  小周的理由,很简单:老人家境较好,而保姆还有个16岁的儿子。小周怀疑保姆的动机不良,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有备而来”,意在老人的财产。

    孤身老人摔断腿 儿子找保姆照顾

  周阿伯是一名退休干部,住在莲前西路某小区。19年前,妻子去世后,他一直一个人生活。

  2年前,周阿伯摔断了腿,走路不便,儿子给他找了一个保姆。“我们年轻人要上班,怕老人在家不方便,请个人照顾他,洗洗衣做做饭啥的。”老人的儿子小周这么介绍初衷。

  保姆王阿姨,是家政公司推荐的,当年48岁,曾是南昌某国企的职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也是公家单位里出来的人,管过事,有分寸。”王阿姨离过一次婚,自己在江西也有儿子,16岁。9年前,她从南昌来到厦门。

  在进入周家当保姆前,她曾与思明区一位老人同居4年。据王阿姨说,这位老人是退休教师,他们两人也曾想过要结婚,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婚。3年前,这位年过七旬老人去世了,王阿姨也因此准备回江西老家。

  “火车票都买了,准备回去帮我妹妹开饭店,没想到老乡刚好介绍说,这边有一个老人没人照顾,需要保姆。”王阿姨说,当时她上门看到周阿伯因生病没有洗澡,大冬天的浑身汗馊味,“很可怜,他自尊心又强,满脸通红的”。回想起周阿伯的可怜之处,王阿姨忍不住抹眼泪。

  一开始,老家亲戚的店里缺人,催得紧,王阿姨那时也还不太想留在周家当保姆。“我去买菜,回来发现他趴在床沿,爬不上去,一下子心软了。”看到老人的种种不便,王阿姨这才决定留下。

  王阿姨答应留下来,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很高兴。双方相谈甚欢,还约定好:每月包吃包住工资3000元。“是稍低于市场价的,但是我看老人这个样,过意不去。”王阿姨说。

   被温暖陪伴感动 欲与保姆度余生

  2013年初,王阿姨上门当保姆后,给了周阿伯很多照顾,让周阿伯备感温暖。

  周阿伯说,令他最感动的是,有一次王阿姨带他去园博苑逛,在乘坐公交车到集美时,他在车上失禁,弄脏了裤子。当时是寒冬,气温降了。王阿姨带着他下了公交车,到集美一片小树林里,把自己穿在外面的一条裤子换给他穿。而她自己,则穿着秋裤逛完园博苑。回到家后,王阿姨又帮他洗去了裤子上的秽物。周阿伯说:“这辈子,就我妈对我这么好过,我前妻也不一定做得到。逛园博苑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她(保姆)以为我是难为情,其实我是被感动的。

  周阿伯的儿子小周和王阿姨年纪相仿,原本关系也不错。不过,当父亲表示要和王阿姨结婚时,小周开始感觉不安。他怀疑保姆的动机不良,可能从一开始就是“有备而来”,意在老人的财产。“她做事情很认真,也勤快,我必须承认。但说结婚,肯定是她先打我爸爸主意的,我不能接受。”由于小周的反对,今年年初,王阿姨离开了老人的家。而小周也不再雇佣任何保姆,决定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院有很多老人,也有专业的护理和陪伴,他们和雇主的关系更纯粹,适合我爸在那边休养。”小周这么解释。但周阿伯很伤心:“我们有感情,没有谁先谁后(提出)的。我很认真地跟他(儿子)说,但他不跟我谈这个问题。

   儿疑保姆为谋财 反对父亲再结婚

  王阿姨和周阿伯的分离,很短暂。老人刚入住养老院不久,王阿姨就上门去探望他。

  当天是4月26日,是周阿伯的生日。王阿姨说,在养老院里,她陪老人聊了很久。“他一直舍不得让我走,我要出门,他坚持要送我出门。”这一送,就送到了王阿姨的租住处。“刚出养老院时,没有下雨。我陪她走到车站时,下起了小雨。她就跟我说,要不给我炒几个菜,庆祝一下生日。”这一次,周阿伯下定决心,不顾子女的反对,打算和王阿姨走到一起:“我想和她一起过日子,不是搭伙的,要结婚的。

  王阿姨比老人年轻了30多岁,为什么愿意嫁给风烛残年的周阿伯?对此,王阿姨向导报记者说:“待久了有感情。他人好,心善,年纪大了,还有点儿孩子气。”周阿伯也说:“我怕失去她,想以婚姻留住她。我原本也不打算再婚的,但是现在我身体越来越差,一用药又经常难受,都是她照顾。我们聊得来,经常一起聊天到半夜,说不完的话。

  但是,小周质疑道,“她一个50岁的女的,找我爸这个80多岁的,别人想不怀疑都难!我怕我爸‘吃亏’”。小周说,父亲名下有两套房,一套是现在住的两室两厅,还有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出租。“父亲的财产里面有我妈的一部分,我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周阿伯的老同事洪阿伯,出面调解,建议周阿伯办理婚前财产约定公证和遗嘱公证,但目前细节还没商量好。“幸亏只有一个儿子,如果再多一个,我想结婚的难度更大。”周阿伯感慨道。

    记者手记

   老人爱情来了且慢“棒杀

  “棒打鸳鸯散。”这种故事,在我们印象中通常出现在父母辈拆散小字辈的姻缘。不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加剧,轮到子女辈有干涉父母辈姻缘的机会了。

  命运多舛的周阿伯,鳏居19年,到了耄耋之年,再次能品尝爱情的滋味。他喜欢的对象,虽然年龄悬殊、背景迥异,但相恋生活2年,彼此帮扶关怀,互相敬重体贴,爱慕之情早已潜移默化在心中发芽。

  真正的孝顺,不是在为故去的老人鸣不平,而是要真正关心活着的老人是否幸福、快乐。老伴的陪伴和照顾,始终是子女不能替代的,正如左手无法替代右手。

  而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和谅解。从老人角度考虑,可以就子女顾虑的财产问题,进行协商公证,罗列分割。法律只是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再婚老人的财产,除了从法律角度规避外,更多的是从亲情和人情角度去考虑。

  有再婚意愿的老人,依旧在民政局门口徘徊。也许他们需要的是子女能“网开一面”,而不是在风烛残年时,却体味着《梁祝》般的悲情。

  导报记者 朱黄/文 杨靖/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