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水门社区7老人成立保护小组 守护市舶司

17.06.2016  19:37
  

  泉州水门社区7老人成立保护小组 守护市舶司(图)

  吴秀满老人半生都和泉州市舶司在一起

  东南网6月1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柳小玲 黄谨 文/图)79岁的吴秀满,坐在静谧的泉州市舶司纪念室里,认真翻看手中的留言簿。她算了算,2002年至今,市舶司遗址已吸引2000多人前来参观。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市区水门巷,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它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鼎盛,人称“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

  2002年,在水门社区吴秀满等7位老人的努力下,泉州市舶司遗址最终得以恢复和保护下来。

  7位老人成立保护小组

  发动群众捐款修复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设立于宋朝,市舶司北迁福州后,泉州原址逐渐荒废。吴秀满只记得,她曾在这里念过小学,水门小学新建迁走后,遗址很快被出租做工厂。

  作为遗址,市舶司怎能一直沦落下去?2002年,吴秀满和其他6位老人聚在一块,最后达成共识,决定齐心协力恢复和保护市舶司遗址。

  2003年,热心的老人们成立了“市舶司保护小组”,他们开始在水门社区发动群众捐款,重新修复部分遗址建筑。大家不懂市舶司,起初不愿捐钱。吴秀满为了筹资,挨家挨户介绍市舶司。在设置市舶司纪念室时,老人四处查找资料,制作50多幅图片、照片及资料和文字说明,钉在纪念室的展示墙。

  纪念室简陋,除了一张长桌,就是展示墙。但吴秀满说,关于泉州市舶司创立至结束的历史过程,市舶司功能介绍、市舶司大事记等历史,他们倒背如流,参观者来了,只管听他们讲就好。

  2007年,纪念室遭遇暴雨,屋顶发生严重坍塌。没有维修资金,看着屋里草长有一人高,吴秀满和肖宝汉老人坐不住了,决定再次发动群众捐资。“让老百姓修仙水宫容易,修纪念室难哪!”吴秀满说,这次,他们用了3年的时间筹钱,终于再次恢复纪念室,2010年正式开放。

  吴秀满希望有更多人来一起守护

  泉州市舶司遗址就在水门巷仙水宫,吴秀满的家离这里很近。每天,她吃完早饭,都会到这里来,把纪念室和遗址的主体部分仙水宫一一打扫干净。她说,通常来遗址的参观者,都会提前与她联系,但也有个别参观者会突然光临,因此,要时刻做好有人来的准备。而一旦有人来,不管在哪儿,她都会第一时间赶来,向客人介绍市舶司的相关情况。

  两年前,除了吴秀满,肖宝汉每天也会来这里“上班”。那时,吴秀满主要负责打扫卫生,肖宝汉则负责给参观者详细介绍市舶司的内容。2014年,肖宝汉生病,双腿无法走路,只能呆在家中。吴秀满独自承担起市舶司的日常管理,招待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客人。忙不过来时,她就会临时拉上邻居和老伴,过来帮忙端茶送水。

  “我已经向社区反映过很多次,希望他们能帮忙重新再找一批人,继续保护遗址。”吴秀满说,他们市舶司保护小组的其他老人,有的已经过世了,有的生病走不动了,现在只剩她一个人,身体还行,还能继续留着看守市舶司。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