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多数老人因带娃成老漂 八成受访人称孤独

21.10.2015  10:27

睡得腰上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


这是2000年央视春晚小品《钟点工》里,赵本山说的一句台词。他演的是位农村老人,被儿子接到城里,却因为种种不适应而兀自苦闷。这是典型的“老年漂”。


而在宁波,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群“老年漂”,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遭遇着语言不通、异地社保、医疗等各种困扰,更在浓重的乡愁和团圆的幸福中纠结。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老年漂”并非个案。如何让这些老人融入当地,如何在漂泊的晚年得以安定幸福,也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帮忙带孩子成“老年漂”主因


30位受访者中超半数主动要求带娃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为了带孙子大老远跑来宁波。”60岁的刘大爷是江西人,一年前,他和老伴一起来到宁波。


在老家,我们有间卖瓷砖的店,开了20多年,两人吃吃用用没问题,其实不想来,但是没办法。”刘大爷说,一年前,孙子出生,虽然儿子儿媳没有主动提出要他们来宁波照顾,但考虑到小两口都要工作,每个月还要还房贷,请保姆开销大,也不放心,“如果再不帮他们带孩子,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说起“老年漂”,来自吉林的姚阿姨感叹道,自己和老伴也算是一个带孙专业户了。“大女儿家有一儿一女,忙不过来,我只能提前退休和老伴从吉林跑去上海,这一带就是7年。现在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了,以为能轻松点,结果小儿子也提出要帮忙带小孙女。上半年我和老伴又从上海来到宁波。”现在,姚阿姨和老伴经常上海、宁波两地跑,比上班时候更忙也更累。


像姚阿姨夫妇这样“”成为“老年漂”的还有很多。记者随机采访30位老人发现,有17位老人是主动要求帮儿女带孩子,另外,有9位老人是“被要求”帮忙带孩子。其中,有些老人不止带一个孩子,受访老人中约有两成需要奔波两地帮忙带孩子。


来宁波快两年还没去过天一广场


八成受访者表示没朋友很难融入宁波


在宁波都快两年了,还是不适应。”毛阿姨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她来自衢州,有一儿一女,之前一直在老家农村种地,老伴几年前病逝了。两年前,在宁波工作的儿子打电话给她,说媳妇怀孕了,希望她可以过来帮忙照料。于是,毛阿姨从衢州来到宁波。


这边人生地不熟,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我文化程度低,不识字,不懂读书看报,更不懂上网,想出去走走,也不好意思跟他们提,听说宁波的天一广场蛮好的,我还没去过。”毛阿姨说,一旦小孙女跟儿子儿媳出去玩了,她就没事可做,在家里走来走去,心里感觉空落落的。


今年57岁的徐阿姨来自湖北,因为个性开朗,徐阿姨觉得,来宁波这几年,各方面都挺适应,唯独有时会感觉孤独,“可能是因为老伴不在身边。”徐阿姨说,她就一个女儿,在宁波当公务员。因为老伴不愿意在宁波生活,老两口被迫分开。“我把自己的家都丢了,现在只想尽心尽力把外孙带好。”徐阿姨这样说道。


在采访中,超过半数的老人表示,语言不通、气候、饮食等方面很难适应,八成的老人表示有孤独感,没有朋友圈,难以融入宁波本土群体。


老人最关心的是社保医保问题


大学生曾就“老漂族”做过调研


邵思瑶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今年暑假,她和同学走上宁波街头,访问了150多位“老漂族”,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做了调研。


老漂族主要有两类,第一类:跟随子女离开故土来到城市生活,帮忙照顾孩子还有孙辈,他们享受着天伦之乐,也承受着寂寞和惶恐;第二类:背井离乡出来打工的老人。这类老人文化程度低,收入少,面临的难题也更多。


邵思瑶和同学更关注外来务工老人,“有位在小吃店打工的阿姨告诉我,她以前在工厂上班,工厂交了养老保险金,后来公司裁员,养老保险金就断了,后来好不容易攒够了钱,想一次性把以前落下的养老保险金补齐,结果不被允许,但宁波本地的老人可以享受一次性补齐的权利,每次想到这件事,她就很心酸。


邵思瑶说,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关于“老漂族”的资料少之又少,尽管力量微薄,但也希望能借此引起大家及社会对这个族群的关注,“比如说可以计划一些社区活动,组织老人一起参与,建立老漂族档案,开设普通话课程,成立老年人娱乐室等等,活跃社区的气氛,创建和谐小区环境培养街坊邻居之间的和睦关系。


[ 微博热议 ]


昨天金报A08版刊发的“老年漂”报道引来关注,多家媒体进行评论转发


■专家观点


儿女的关心和爱


是孤独的最好解药


儿行千里母担忧”,放不下儿女,有的“老漂族”义不容辞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也有儿女希望尽孝,把父母接到身边;还有的“养儿防老”,不得已追随儿女漂泊生活。


不论什么原因,这些老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难以适应的无奈困境,如何才能让他们得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呢?


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浩,在他看来,让“老年漂”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时间,一般情况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可以调整。


老人的晚年生活要自己做主,而不是只围着儿女转,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养老方式,照顾隔代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家庭等综合情况量力而行。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主动融入社区中参与一些老年活动,常与街坊邻里交流,主动融入其中,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杨浩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年轻人自己带孩子。实在需要父母带,就要多沟通、多理解。“不管是老人还是儿女,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多包容,遇到问题多为对方想一想,这样就不会觉得委屈,孤独感就会减轻,就会快乐很多。”杨浩表示,最关键是情感上要多关注父母,对于老人来说,情感上的关注远比物质更重要。

作者: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