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司法局马巷司法所依托四个延伸 升级社会维稳“防火墙”

23.05.2017  17:07

2017年,翔安区马巷司法所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将“提升调解效率、发挥调解作用、获得群众认可”作为调解工作的重心,努力做好辖区内矛盾纠纷的预防与化解。

一、时点延伸,主动预约,稳控矛盾纠纷动向。

为适应马巷镇矛盾纠纷多发、复杂的特点,马巷司法所积极作为,直面问题,实施预约调解,不论工作日与节假日,只要群众有需要,调解服务就到身边。对摸排到的纠纷线索进行梳理整理,制作《矛盾纠纷动态跟踪表》,组建调解案件研判工作小组,分析、划分案件轻重缓急。提前与当事人及案件相关人员做好预约,安排时间,见面调查,工作人员根据调查掌握的信息,分析案情,找准切入点,预约当事人开展调解,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提前预约”是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的积极回应,增加群众对调解工作的认同度,通过与当事人沟通交流,将矛盾纠纷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对降低风险隐患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渠道延伸,缩短距离,加快纠纷调解速度。

建立马巷镇人民调解微信群“马巷调解E家人”,通过网络拉近镇级调委会、社区调委会、村民调解小组三级调解网络组织之间的距离。借助微信信息平台优势,调解工作在三方面得到“提速”: 一是 纠纷排查反应“提速”。 不论日常或是重大节日,司法所工作人员对于8小时外的矛盾纠纷可以随时掌握,与社区进行同步对接。 二是 业务指导回复“提速”。 对于调解过程中的程序办理、法律问题、文书制作等问题,司法所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解答,提高案件办理效率与质量。 三是 互动交流效率“提速”。 组织调解案件“微讨论”,以老带新,互通有无,激发“新人”对调解工作的热情,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三、空间延伸,创新思路,打造个性调解平台。

注重将调解工作与本土文化、社区特色、辖区特点相融合,在调解方式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 独具闽南特色的“茶调室”。 将“茶道”作为当事人沟通的新渠道,通过营造轻松、平和的“泡茶聊天”氛围,帮助当事人稳定情绪,理性思考,促成矛盾的化解。 二是 直通社区矛盾的个人调解室。 滨安社区的“清阂调解工作室”面向社区内大帽山移民、黎安小镇、中骏蓝湾的住户,旨在消除本社区居民融入新环境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帮助化解山区移民在生活方式转变等引发的矛盾及外来人员在本地生活中因地区差异造成的不必要的纠纷。马巷镇桐梓社区废旧物品回收产业发达,废品回收小型加工厂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因劳务关系产生纠纷时有发生。社区干部朱尧兵设立“尧兵个人调解室”,他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社会影响力,帮助调处农民工与小微企业之间因工伤、薪资引发的矛盾纠纷,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的同时,确保了良性的企业经营秩序。

四、领域延伸,良性衔接,逐步促成息纷止争。

人民调解是化解纠纷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出路。面对对于人民调解无法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警民联调、援调对接、诉调对接制度的作用,将调解未果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引导至派出所、法律援助站等,通过部门间的适时联动,实现矛盾纠纷无缝衔接,务实高效化解矛盾纠纷。通过整合位于马巷镇的火炬(翔安)产业区管委会安监组、翔安(火炬园)保卫组的力量,成立厦门市(翔安)火炬管委会,开辟专门服务园区内企业、员工,帮助其解决在经济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解决窗口,保障来翔务工员权益,为企业发展营造稳定环境。

截至5月中旬,全镇共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354件,其中涉及民间纠纷等引起的轻微伤害问题89件、邻里矛盾纠纷79件、婚姻家庭纠纷28件、劳务纠纷0件。排查化解风险隐患问题3件,其中一般的3起,较大0起,重大0起,特大0起。

杯茶化纠纷
  近日,法院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