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的生动样板——来自馆陶县的调查报告
编者按: 作为省级贫困县和黑龙港流域平原农业县,馆陶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重建设、因势利导巧投入,重效果、因陋就简锁乡愁,重协同、因人成事聚合力,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新路子。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指出,馆陶的经验很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要作为一个“来自贫困县的美丽乡村报告”重大典型宣传。
新华网石家庄2月17日电 馆陶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作为省级贫困县和黑龙港流域平原农业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留住乡愁,突出特色、做强产业,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新路子。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该县打造的粮画小镇、教育小镇、黄瓜小镇、花木小镇、杂粮小镇5个村庄对外开放,7天游客突破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万元。今年春节期间,该县组织开展了“美丽乡村过大年”活动,初一至初六的6天时间里,5个小镇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33万人次,再现火爆场景。
粮画小镇——寿东村 (图片来源:网络)
一、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立足村情实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各功能分区、微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
突出人文特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充分搜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粮画小镇所在的寿东村,以粮食画为产业,充满艺术气息,定位是创作氛围浓厚的艺术小镇。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以产强村、以富促美,通过四种模式,打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引入产业。寿东村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海增粮艺这一专门制作粮食画的企业,实现村企合作,形成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挖掘产业。王桃园村对教育现象进行挖掘,形成卖点,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三是整合产业。杂粮小镇所在的郭辛庄村,在原有种植传统下,整合北方所有杂粮品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四是做强产业。黄瓜小镇所在的翟庄村,将原有的黄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谋求绿色旅游、技术输出等新的发展方向。
突出旅游特色。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上下功夫,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打造的各个特色小镇,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满地绿树红花,各具风格、形式多样的农家院、乡土文化展示厅、老电影放映屋、传统小吃作坊等旅游创意点,彰显了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徜徉其中、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突出环境特色。坚持走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把美丽乡村的核心卖点落在“美”上,用“美”的环境引导方方面面的建设。走进馆陶已建成的首批美丽乡村,浓郁的乡土风情扑面而来:被弃用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地摆成了一景;石磨、轱辘、碌碡、老井这些传统村落印迹,载满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人们对故乡“美”的记忆。
黄瓜小镇——翟庄村(图片来源:网络)
二、重建设,因势利导巧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上,精准投入、科学引导,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探索了市场化融资运作模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主要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仅占7%),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各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有效化解了资金瓶颈难题。
村级自筹促动。集体经济壮大有能力的村,率先拿出积蓄,投入村“两室”建设,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翟庄村是“中国黄瓜之乡”,依托黄瓜产业年均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等,有力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
民资涌入牵动。注重村企共建,通过先行企业示范带动,让众多企业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主动加入进来。金隅集团为粮画小镇寿东村捐资100万元作为村发展基金;海增粮艺有限公司除在村内建设粮画加工厂外,还投资2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黄瓜小镇翟庄村,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杂粮小镇郭辛庄村,由中国农科院参与共建。花木小镇所在的李沿村,由冀南花卉公司参与出资建设。民资的大量涌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三、重效果,因陋就简锁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扔掉老物件,没有拆掉老房子,而是把这些有历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作进一步包装提升,留住了美好,锁住了乡愁。
传统现代相融合。在保护传统方面,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古树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抢救性搜集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在改造中积极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让新旧文化在农村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教育小镇王桃园有音乐厅,粮画小镇寿东村有咖啡屋,让村民和游客在田园式的农村中享受城市般的品质。
面子里子相协调。在提升面子方面,推进改厕、改厨、通路、通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基础功能;对村庄主街道、胡同、闲散宅基、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强化里子方面,利用村民学校、荣誉室、广播站以及村歌、村规民约等载体,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厚道、公道、正派、勤奋、开放等品质的美丽村民。
生态生活相统一。垃圾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既有助于保护生态,又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环境也改变了人,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也渐渐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纷纷种植花草、绿植,装点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形成了保护生态与方便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协同,因人成事聚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外在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协同协力、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上下协同。县委常委直接分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并从县直各单位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创建村任第一书记,组建特色小镇建设团队,实现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把工作做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里。打造的15个特色小镇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全心投入,示范带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外协同。对内注重挖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力量,同心协力,共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对外注重借力,利用网络资源,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农村淘宝实体店,打造了“互联网+美丽乡村”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人脉资源优势,用好外地馆陶人和在馆陶外地人两种资源,谋划打造国防小镇、足球小镇等新一批特色小镇。
干群协同。坚持干部带头,尊重群众首创,发挥干部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各级干部身体力行,主动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通过组织村民观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电教片,学习借鉴省市先进村面貌改造提升经验,强化群众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做好土地流转和闲置宅基地回收等工作,增强了干群协同创建美丽乡村的原动力。今年春节假期,来自县直单位和乡镇的400多名党员干部到小镇开展志愿服务,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疏导交通、规范摊点、应急值守,有力保障了小镇的交通顺畅、环境整洁和节日的欢乐喜庆、安全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