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催热中国乡村旅游经济
(记者 冯璐)金色的稻穗沿深山层叠,广东清远欧家村的梯田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国庆观光游客,这个原本以水稻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传统村落,将传统稻田打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正经历着一场化“蛹”成“蝶”的美丽嬗变。
中国农业部于2013年开展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报道显示,仅今年国庆节假期间,就有海南万宁、河南三门峡等多地以“美丽乡村”为主题开展系列旅游推介活动。
走进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欧家村,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早在9月中旬,这里“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接待床位就被游客预订一空。据当地初步统计,创建“美丽乡村”以来,游客达3000人次,带动农家乐直接消费约50万元,间接消费约100多万元。
“‘美丽乡村’在欧家村设了点,政府资助了30多万帮我们搞建设。”欧家村党支部书记邓先记说,为了让村容村貌更靓,村里开展了300多米村道的硬底化建设和扩建工程,完善了村口到景区共9个会车点,在景区入口处修建了1个大型停车场,还专门制定了卫生清洁规章制度。
在欧家村,农村特色旅游项目不仅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更成了撬动旅游经济的有力引擎。记者在当地看到,一批农家乐、乡村士多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由于旅客离开时一般都会采购农产品,村民饲养的鸡、鸭等也开始供不应求。
这仅仅是中国“美丽乡村”撬动旅游经济的一个缩影。农业部对中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显示,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万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培育和筹划乡村旅游市场,可以带动当地人居环境、医疗就业、公共设施跨越式发展,通过消费集聚、服务集聚等效应,扩大整个区域的经济体量和综合价值,‘集腋成裘’带动消费增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金岷说。
业内人士指出,乡村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乡村的消费,促进城市公共产品向乡村延伸,在潜移默化中更新村民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下,乘着“美丽乡村”的东风,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游客参与体验、现代农业示范、特色乡村展示、产品采摘闲乐等类型。
值得关注的是,乡村休闲游的深度发展,同时意味着传统的农耕文明卷入市场大潮,不可避免要经历一场乡村生态的嬗变。一方面,乡村要在优化乡村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延续风俗文化等方面“发力”,让游客在自然村落的生活方式中留得住乡愁;另一方面,力促乡村旅游资源的品牌建设和规范经营,则少不了外来市场力量介入,重构传统乡村的组织秩序。
欧家村正在经历这样的“临界期”。“众多游客在节假期间蜂拥而至,更凸显了专业公司来打造和管理旅游资源的需要。”邓先记告诉记者,欧家村正筹划成立旅游开发公司。
这几乎是所有以休闲旅游为发展模式的“美丽乡村”所要解决的共同课题。东北财经大学旅游规划中心主任龙江智认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是规范提升乡村游的最佳模式,它不能走向完全的企业化,但需要有一些企业化的元素和性质,前提是要以村民为主体,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合作社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加以推动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