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丽乡村留美丽乡愁 福建精雕细刻让小流域换了景象

05.06.2018  15:43

  为了打好治污攻坚战,福建省继率先出台地方“水十条”打通治水“大动脉”后,将流域整治“触角”伸向小流域,目前已有60条小流域摘掉劣Ⅴ类“黑臭水体”帽子。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乡村,福建在行动。

  夏日傍晚,三三两两的垂钓者聚集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瓦口洋,这里青山如黛,白鹭翩飞。村民岑国祥说:“没想到,这样的场景20多年后又回来了。

  20多年来,瓦口洋上游及周边有2500家养猪场,再加上沿线两万多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这里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水黑如墨。去年2月,一场治污战在此打响。仅仅数月后,瓦口洋重现一溪绿水,成为福建治污战成功的缩影。

  福建省河流众多,水系密布,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一些小流域污染不容忽视。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小流域不仅关系到全省主要河流水质好坏,也承载着百姓的殷殷期盼和浓浓乡愁。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脏了,整个流域大血管清洁通畅就难以实现。”省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省级财政每年5亿元的小流域“以奖促治”专项资金,带动市、县级财政投资不低于20亿元,重点实施溪流沟池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程,构建“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河流管理新机制,在小流域新增636个水质监测断面。

  臭气扰民、污水横流,畜禽养殖污染一直是小流域治理的“老大难”,也是百姓投诉的热点。福建以责促治,强化环保“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对水质持续恶化、不升反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以流域水质论英雄,倒逼各地追根觅源,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精细化施治。

  福建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南平市延平区,年出栏生猪上百万头。然而,由于养殖分散,污水处理不达标,部分河流污染严重。南平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承诺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随后,近200名干部奔赴治污一线,向畜禽养殖污染宣战。延平区拆除、关闭养殖场5722家,削减生猪存栏数310.4万头,5722户退养户转产转业,已完成5224户,占总量的91.3%。目前,延平辖区流域水质持续向好,20条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昔日多个养猪村成为“无猪村”,母亲河开始回归清澈。

  “整治前,在延平区要想找到干净一点的小流域,难。有些小流域水是黑糊状的,流都流不动。现在想看到黑臭的小流域,不容易。”前来南平调研的专家中肯地表示,南平小流域改观真大,创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时间最短、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战绩。

  为改变小流域治理单靠政府部门孤军作战的传统模式,2016年以来,三明市政府开展“企业认领、认治、认捐”,选取14条水质III类以下的小流域,由排污量大、治理水平高的企业认领管护,参与河道清理、流域保护。“认领、认治”推动三明相关企业至今已投入1.3亿元,专项用于治污。2017年,在福建公布的9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中,三明市占了12席。如今,青山古树与绿水新村相映、古厝小桥与文化大院相伴,这样的场景在三明的美丽乡村中让人目不暇接。

  告别污染,迎来富美天地。厦门市推进海沧区过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流域治理、生态农业、景观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莆田市通过生态治水,打造多样性水流生态及水岸景观,将小流域与美丽乡村紧紧联在一起。

  小流域整治也带动了乡村转型发展。在炉下镇瓦口村退养户林昌天的全自动化高科技大棚里,一朵朵竹荪雪白可爱。“这个大棚一亩投入要20多万元,全部生产绿色食品。”这样的大棚,包括建好的和在建的共40亩,都建在原来的猪场上。“作为一个养猪大户,既然转产就要转向符合时代潮流的绿色产业上来。这里紧邻瓦口洋,据说瓦口洋湿地公园正在规划中,将来会吸引很多人前来观光旅游,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大有前景。” 林昌天信心满满。(记者魏然)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