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福州的舌尖记忆:150年历史“美且有”糕饼难寻

11.12.2014  10:12

  “还记得猪油糕、雪片糕吗?“美且有”糕饼店,是许多老福州心中,好吃点心的代名词,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现如今福州城“美且有”糕饼店已不多了。原来下杭路“美且有”老店,拆迁后已搬到隆平路46号。”两天前,一位福州小伙,在微博上这样感慨道。

  不过,不仅仅是年轻人提到它会有这般怀念。一些老福州人,甚至转大半个福州城去“追味”。70多岁的张依伯,每隔半个月,就会从市直湖前小区,往隆平路46号跑一趟,买他喜欢的咸南炒米和杏仁酥。而住在温泉公园附近的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每隔三四天,总要打个电话到隆平路46号,问店主,新鲜的猪油糕有没有。

  “美且有”糕饼为什么让人念念不忘呢?又是谁在经营着这老字号呢?今天,东南快报记者就带你去一探究竟。

  150多岁的老字号糕饼 味道不错价格也很实在

  位于台江区隆平路46号的“美且有”糕饼店,如今由63岁的施玉英老人以及她的老伴肖依伯经营着。每天一大早,他们就会从晋安区东山新苑,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店里8点准时开门。

  福州“美且有”糕饼厂,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店面最初设在如今的东街口,前店后厂;后在商客云集的台江,开设分店。1997年,中亭街店面关门。算起来,这老字号糕饼,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施玉英就开始在中亭街“美且有”糕饼的零售门店里当营业员。糕饼厂原是国有企业,经过数次体制改革后,店面都关门了,但施玉英却把自己“营业员”的身份做到了现在。

  她说,“公家没有了,我就自己开店,反正要让喜欢这些糕饼的人继续吃到它。

  如今20平方米左右的糕饼店,专卖“美且有”,施玉英坚守得很知足。老街拆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把店开在这条老街上,离家又远,每天从家到店,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但施玉英和肖依伯说,“没办法!卖它,只有在这条街上才卖得动。到别处卖,它太不起眼了。

  肖依伯叹息,“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到洋气的糕点店,买那些包装漂亮的糕饼,这些老糕饼,只有懂它的人才买。

  记者买了几块施玉英推荐的糕饼,挨个尝了尝。嘿,还别说,这些包装看上去其貌不扬的糕饼,无论咸、甜,都非常酥脆,啃完还口齿留香。吃了三四样,没有一点油腻的感觉。

  和许多传统小吃一样,“美且有”糕饼便宜,店里最贵的是“万字糕”,5.5元一个,最便宜的香蕉饼只有1.2元一个,多年来没涨价。为了节省成本,店里没有装潢,柜台玻璃破裂,就用胶带贴好,柜台上有一台老式铁秤。

  它是老福州的舌尖记忆 年轻人的鼓励让经营者坚守着

  “虽然因为拆迁,小店从下杭路迁到了隆平路,但只要离中亭街不远,老顾客们就永远会找得到。像湖前小区的张依伯,温泉公园的老奶奶这样“懂味”的老福州人,还有很多。”施玉英和老伴肖依伯,对卖了大半辈子的糕饼有独特的情怀,想一直坚持把糕饼店开下去。除了担心这个老字号的小店一旦歇业,很多老人吃不到他们吃惯的糕饼外,让他们坚守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州本土青年的鼓励和支持。二老称,他们觉得后者给了他们更多坚守的力量。

  “经常有年轻人来我们店里,一下买走很多糕饼,他们都是特意来买给祖辈们的。也有年轻小伙,说是来买童年味道的。”施玉英笑道。她觉得,年轻人也爱“美且有”,无论是出于孝心,还是想找回童心,都让她卖出的糕饼,不仅仅只是糕饼了。

  一些热心的本土网友,也会拿出手机给二老看微博、微信上,人们无意中发现糕饼店后的欣喜和感叹。

  “寻味老福州,让你念念不忘的儿时回忆。福州最老的‘美且有’糕饼铺,中秋就应该吃传统礼饼……这些是老福州的舌尖记忆啊!

  “‘美且有’是当年的国企。简陋的铺面,陈设着简朴包装的传统糕饼点心……买了两块猪油糕、金钱饼,好多年没有吃到了。想起当年馋人的猪油糕两毛钱一块,那时的两毛钱,可是当年一家人的饭钱!”

  如今,那些散布在网络上的碎句,也成了二老“饼香不怕巷子深”的免费广告。

  (东南快报记者 寇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