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招数多 网民应练就“火眼金睛”

15.06.2015  18:14
林丽琼/图

  6月1日,国家工信部发布《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报告显示,81.64%的网络用户存在密码安全问题,遇到过网络诈骗的被调查者更高达55.18%。这意味着,我们绝大部分人的网络信息都是不安全的。

  微信三大谣:致癌、养生、丢小孩

  6月高考季,“白娅婧”再次成为“网络红人”——一则关于“××白娅婧丢失准考证,请网友帮忙寻找”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大肆传播。“××”根据信息传播的地域不同,被更换成不同的地名,并附着联系电话。

  该消息早已被警方正式辟谣:这是不法分子利用不实消息,恶意传播吸费电话的招数。

  网络总结“微信三大谣:致癌、养生、丢小孩”,谣言话题多涉及人身伤害、食品安全、疾病养生等领域,利用人们的好心,激发信息传播。不少网友,不细加甄别,就加以转发。

  公安部门提示:网络信息庞杂,网民应练就“火眼金睛”,甄别此类信息,一看是否为陈年“老帖”,二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可信。

  “熟人”“正规”号码也可能是假的

  “10086”、“95588”这些“正规”号码也有假的?今年5月,家住三元区的王某,接到“10086”积分换话费的短信后,点击链接,并按照网页提示输入个人信息,随后发现卡内被盗3000多元。王某后悔,为什么不先打个电话,向运营商核实信息?!

  许多诈骗短信都是用“熟人”口气或“正规”号码直接链接木马病毒,“之前聚会(旅游)的照片弄好了,你去看看”“您的工银密码器已被暂停使用,请重新激活”“我是你老公的女朋友,这是我和他的照片”……这些带有引导或激将性质的短信,很容易让网友“上钩”,而一旦点击链接,手机就会被病毒攻击,个人信息就会泄露。

  此外,在微信或QQ上,只要下载好友头像、更改网名,很容易“克隆”成好友,犯罪分子趁机提出借钱要求,很多网友轻易上当。

  公安部门提示:遇到QQ好友、微信圈等通过网络借钱的,请向借钱本人打个电话,进行身份确认,避免被骗。不要轻易接受和打开不明文件、邮件或网页链接,也不要轻易下载软件或图片。

  不要因小便宜或好奇心而放松警惕

  今年5月,市区的苏女士,因为轻信淘宝购物退款的网络骗局,将个人电脑交由他人远程操作,账户被盗取8000余元。

  将电脑轻易交由他人远程操作,相当于打开“家门”,将“窃贼”请了进来。还有不少网民,则是为“窃贼”入室,留下了“后门”。

  你是不是经常连接无密码的公共WiFi?你是不是多个账户使用一个密码,或者长期使用弱口令、弱密码?你会不会通过引擎搜索,或者点击他人推荐链接,下载手机软件?你是不是从来不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就急着点“确认”?朋友圈分享的各种测试、算命信息、视频,你是不是不经考虑就输入个人信息,或进行分享……

  这些,都给网络安全埋下了隐患。犯罪分子很容易利用安全漏洞,窃取个人信息,甚或直接攻击个人账户。

  公安部门提示:用户在登录公共WiFi时,不可盲目连接,一定要问清楚所在场所真正的WiFi地址,以防连上钓鱼WiFi;使用公共WiFi上网时,尽量不进行网购和网银操作,避免泄露个人银行卡信息。

  目前安卓平台上的恶意及山寨软件盛行,网民要慎重选择使用APP软件;尽量不要在互联网设备上保存个人信息,也不要将个人信息发送给陌生人;废弃光盘、U盘、电脑硬盘、手机等要彻底删除数据。

  此外,网友一定要注意防范“中奖”、六合彩特码、股票内部消息、社会福利返还、执法部门调查案件、消费退税等各类虚假信息诈骗。

  (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