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发展脉动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主要语言方式之一。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达更直接、更准确,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让语言变得简单粗暴。对此你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平时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7.4%的受访者认为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代际沟通更加困难。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的表达形式。基于网友的偏爱、传播的迅速,以及其充满时尚、新潮、个性、另类等意味,每年都会诞生一些众多网友认同的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精神诉求和社会发展脉动。
正如美国学者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所说:“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纵观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大多源自于新闻时事和社会热点。比如“神马都是浮云”的背后,是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教科书式”源自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视频,其中记录的执法程序和现场指令等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一样的规范性,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期待。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记载着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比如“确认过眼神”,表达了人们面对海量消息甚至虚假信息的焦虑,希望得到“确认”“甄别”的心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道出了不少人对诗和远方的憧憬;“锦鲤”被认为是“好运”,隐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表达释放。与此相关,“佛系”源于某种自嘲心态,是一种不可取的生活态度。
网络语言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也为传统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古人用文言文,现代人用白话文,这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文明。正如有关语言专家认为,“文言雅言,这些优美的语言,在刚诞生的时候,也可能是当时的‘网络热词’,如果古人都不使用热词,那语言还会发展吗?”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粗鄙、暴力的网络语言不符合汉语规范,甚至有背公序良俗,对网络环境、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当然,这需要规范和整治,引导公众摒弃“糟粕”,避免迷失在这些简单粗暴的语言浪潮中。
网络语言反映着社会脉动,承载着时代文明,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文明,大可不必一味拒绝,还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它,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安溪县文明办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