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起来 富起来 美起来

07.05.2016  04:11
   中国绿色时报5月5日报道(记者 丁贤生  刘小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春回大地,江西大地上处处萌动着绿色生机,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正愈发清晰。
  今年3月18日,江西省政府下发《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十条措施》,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抓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森林灾害防控、大力开展油茶精准扶贫、加快毛竹产业发展、加大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等10个方面,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连日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深入江西各地,时时处处感觉到,“林业十条”正在为江西实现绿色崛起不断释放新的动力。
   “长”与“短”相统一,让大地山川绿起来
  江西森林覆盖率高,但森林质量不高,如何补短板?“林业十条”提出,要在“良种良法”骨干示范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古树名木保护和乡村风景林建设等方面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走进遂川县龙泉林场的苗圃地,只见一排排湿地松在绵绵春雨中吐露新芽,林场职工正在播种育苗。这个国有林场在去年改革成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后,立即着手建设了120多亩的省级保障性苗圃基地,引进杉木、湿地松、楠木和木荷等良种,通过轻基质育苗等技术进行育苗,每年可生产良种苗500余万株。场长助理焦学坪说:“我们利用技术优势繁育的良种壮苗,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带动周边地区造林良种使用率超过了90%。”
  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是首批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早在2012年,林场通过新造和改造,营造了1200亩国家储备林,以培育杉木大径材为主。目前,新植林木平均树高2.8米、胸径2.2厘米,成活率超过90%。到2015年,林场国家储备林造林面积达到了5000亩。
  目前,江西省已划定国家储备林140多万亩、后备林18万多亩,涉及10个设区市38个县(区)的159个存储主体,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林。
  江西有12万余株古树名木,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贝?各地纷纷出招:上饶市对存档、推荐和网友“点赞”的古树名木开展了“十大树王”评选活动;吉安市对重点工程占压区的古树进行抢救性移植保护,统一收储、集中管理;鹰潭市在古树名木集中群落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小区,对分散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下一步,要做好古树名木的普查挂牌和养护复壮,建立电子档案,挖掘文化资源。”江西省绿委办专职副主任俞东波说。
  在江西,有村就有风景林,它不仅是乡村的一道独特美景,也是提升森林质量、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亮点。走近上高县锦江镇的大塘村、垴上村和新华江家村,乡村风景林内层林叠翠、鸟鸣虫吟,村民们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像这样的乡村风景林,在全省16.69万个自然村中保存完好的有3.15万个。
  “林业十条”对提升森林质量的财力支持也明确,每年有2.5亿元用于低产低效林改造补助,3000万元用于良种繁育及良法推广补助,1000万元用于古树名木保护以及乡村风景林建设补助。
   “多”与“少”相统一,让老区群众富起来
  江西山多地少,农民致富的希望在山、精准脱贫的出路在林。“林业十条”提出在油茶精准扶贫、毛竹产业和扶持林下经济发展方面要“多予、少取”,让绿水青山变成林农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丰城市白土镇岗霞村,近年来火得很,村里83岁的老人雷本江更是成了“明星”。
  一说起油茶,雷本江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原来村里也种油茶的,人种天养没有什么效益。现在我选育了8个优良无性系高产油茶品种,种在了自己的10亩林地里,经过精心管护,平均亩产茶油超过50公斤。”
  在雷本江的带领下,全村的500亩高产油茶林全部进入了盛产期,油茶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80%以上。岗霞村成为省定点油茶采穗圃后,依靠雷本江传授的芽苗砧嫁接技术,年出圃油茶苗2000多万株,产值3000多万元。小小的岗霞村,把油茶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丰城市的丽村镇栽种了近2万亩高产油茶林,探索出了“五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种植、统一套种和分户收益。目前,“五统一分”经验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开来。
  一望无际的毛竹林绿波荡漾,一根根鲜嫩的竹笋成了抢手货。遂川县大坑乡下长隆村毛竹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林吉生怎么也没想到,用合作社模式经营毛竹能带动这么多村民致富。这个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社员62户,经营毛竹面积1.13万亩,通过毛竹低改,每亩毛竹产量增加50根,社员人均增收300多元。
  目前,江西省有7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新余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林下养殖,已养殖野猪、梅花鹿等2.17万头,养蜂5800多箱;全南县发展厚朴等林下药材,林农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金溪县对贫困户种植芳樟等进行财政补贴,新增香精香料林基地1万亩。贵溪市双圳林场的茶叶加工、香菇种植和生态旅游成了林下经济的“三驾马车”,副场长周光南告诉记者,职工在林下经济方面的年收入超过3万元,占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无论是资金上还是规模上,“林业十条”全力扶持林业精准扶贫。在资金上,省财政安排8000万元发展油茶产业、6000万元发展毛竹产业、30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在规模上,力争到2020年,新造油茶林300万亩、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低产竹林改造500万亩、竹产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林下经济种植规模超过500万亩、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参与农户达到55万户。
   “点”与“面”相统一,让生活环境美起来
  “林业十条”承载着江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畅想和希望。省财政对各地森林城市创建、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为美丽江西孕育更浓密的绿色。
  继南昌、宜春、新余、抚州、吉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后,今年鹰潭和九江也加快了“创森”步伐。走进鹰潭市,只见森林围城、碧水穿城,一江两岸风景醉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21%,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5.91平方米。九江市围绕“山水文化城、森林新九江”,正在打造“人在森林城市中,城在青山绿水间”的美景。通过“创森”,让全省群众远离雾霾,生活在“森林”中,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绿在扩展,美在延伸,森林乡镇、森林村庄不断涌现。步入遂川县衙前镇茶盘洲,只见楠木参天、竹林幽幽。这个全国生态文化村,以其独特的绿色之美吸引着游客来这里休闲观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个小山村。谈起变化,遂川县林业局局长肖卫前说:“原先这里看到的是一车又一车的木头运出去,现在看到的是一车又一车的游客走进来。”
  “林业十条”首次明确将林地、湿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林业生态红线管控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加强森林灾害防控。
  新余市在全国首开先河,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渝水区区长成为首个“生态审计”对象。这一举措促使当地领导干部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
  目前,全省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补偿范围的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提高到每亩20.5元,补偿资金达10.2亿元,并全部实行了森林保险。
  “林业十条”还鼓励林权抵押和林地流转,推动森林资源资本化,鼓励国有林场加快经济转型。
  各地在深化集体林改中进行了探索。贵溪市采取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促进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武宁县出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规范发证程序和林地经营权流转。为打通林权交易“最后一公里”,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林权流转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省、市、试点县、乡、村五级林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
  目前,全省已流转山林2056万亩,培育林业专业大户3364户,建立家庭林场1362个、民营林场644个、专业合作社2208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0家。
  完成改革后的国有林场,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赣州市整合国有林场资源上市融资,力争打造产值超过30亿元的大集团;永丰县官山林场开展楠木、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培育,成为全省首批国有林场后续发展示范林场;遂川县龙泉林场完成从砍树到看树的华丽转身后,计划用9.8万亩森林参与碳汇交易。林场场长王金生说:“以前我们是‘卖木头’,现在改为‘卖空气’,不用砍树还能赚钱。”
  “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这是‘林业十条’里明确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林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江西省林业厅厅长阎钢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