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养老与育幼,中国社会两难的抉择

08.03.2016  13:01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徐德金)养老与育幼,连着人生的两头,站在中老年人的立场,袁锦贵有时会感受到“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曾经,他家里有100岁的老人和1岁的婴儿。

  老人老去,婴儿生长,在千万个中国家庭中周而复始。而现在,养老与育幼成了中国社会突出的问题。由是,现年65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锦贵今天在北京呼吁:高度关注养老事业。

  不知不觉中,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渐渐成为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所关注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称,中国94%的老年人首要照料者是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儿子、女儿和儿媳。其中,9.93%的老人仍要承担高龄父母的照顾职责。

  袁锦贵就属于这9.93%中的一员。他认为,这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与压力。他感叹,在意气风发的时候,我们感受不到,没有去做;当我们感受到的时候,却很无奈。

  同样让人大代表重视的话题是“二孩”。

  去年,厦门市曾对3025人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表示要生二孩的占31.67%,不打算生二孩的占37.88%,仍在考虑生不生二孩的占30.45%。而闽北山区南平市某机构从全市10个县(市)随机抽取500名不同年龄段的育龄男女开展的调查同样显示:要生二孩的占44%,不想生二孩的占34.64%。

  调查进一步显示,“育儿成本高、经济负担重”、“担心影响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孩子没人带”等,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妇联主席吴洪芹建议,要抓紧完善实施全面二孩配套公共政策,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合作机制,为广大家庭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支持,包括依托社区普遍建立公益性托幼机构、鼓励建立平价商业托幼机构、推行家政工培训及管理制度、建置公共的社区照顾体系等,使年轻夫妇得以兼顾就业和照顾幼儿。

  一方面不敢老,一方面不愿生,这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现状。政策放开了,实施还有个过程,成效是否彰显端看执行与落实。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刘可清直言,发展养老产业,上下都在讲要重视,但具体措施还不多。

  当然,办法要比问题困难多。袁锦贵建议要大规模培养一批有爱心的护理人才;刘可清建言对用于发展养老服务的土地实行划拨制,而不要招拍挂,同时对床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吴洪芹认为因为照顾孩子而选择不就业的女性众多,是因为社会还缺乏对婴幼儿照顾的良好场所。

  人大代表的建言献策,其实触及供给与需求、经济与社会、医疗与教育、家政与伦理诸多方面。

  幼儿无所思,长者老无力,唯有社会中坚能为养老与育幼这两个突出的难题贡献良策,寻求出路。(完)

【编辑:陈丹妮】